王效峰

作品数:26被引量:2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淮南子》法家道家儒家历史观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淮南子》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偏转被引量:1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20-26,共7页王效峰 陈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ZW022)。
《淮南子》以“心仪老氏又常自违老氏之旨而不知”的方式,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改写。在对“为‘无为’”的必要性论证的过程中,《淮南子》以汉儒比附性质的“天人同构”观念去强作解事,冲淡了其超越意味;...
关键词:《淮南子》 道家 无为 偏转 
“士”“吏”之间——法家人物的身份困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44-48,共5页王效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ZW022)。
先秦法家思想学说与政治实践的矛盾,将法家人物自身置于士、吏不同身份之间的困境中:“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迫使其不得不选择“枉道从势”“以吏为师”的官僚体系,在“士”与“吏”之间进行艰难的角色转换;激进而笨拙的“去士”思想与...
关键词:法家 士人 身份困境 
《淮南子》“气”论对先秦老庄思想的偏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41-46,共6页王效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两汉时代‘名士’观念衍变研究”(19YJA751038);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秦汉时代‘西域’观的两歧性研究”(16JZ090)。
在“道”创生万物的问题上,老子更关心“道”“独立而不改”的特性,庄子则“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耳”。《淮南子》对老庄道家“气”论的理解,弱化了“道”的本源性地位,而作为“道”之用“气”的地位则大大提升。这...
关键词:《淮南子》 “气” 道家 偏转 
“孤愤”:在理性与理想之间——论先秦法家思想的两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27-30,共4页王效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ZW022)。
先秦法家人物的思想存在着理性和理想之间的张力:基于实用功利的导向,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并设计出针对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理论体系;但同时,却也使其在诸如人性论、历史观等深刻命题的认识上缺乏全面考量,表现出“片面的深刻”,具有知...
关键词:法家 功利 理想 两极 
如何“无为”?——论《淮南子》的“因”与“执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20-23,共4页王效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751038);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Z090)
《淮南子》在治道问题上,"近老归道",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颇为倾心。在汉初大一统时代语境下,《淮南子》在论证如何"无为"的可行性问题上,提出了尚"因"而"执后"的思想,其中既有对汉初黄老道家思想的再阐发,也暗含着从道家出发,...
关键词:《淮南子》 “因” “执后” 道家 
《淮南子》儒家思想地位再衡估——以《泰族训》为中心被引量:1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21-25,共5页王效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9YJA751038);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Z090)
《淮南子》对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态度存在着可称为"前倨而后恭"式的变化;《泰族训》篇中儒家思想虽然集中突出,但在"经纬治道"问题上,却并不存在道家思想"在儒道边际思想上的脱胎换骨",归向于儒家思想的"总结",而是以"平流竞进"、两存其...
关键词:《淮南子》 儒家 《泰族训》 道家 再衡估 
《淮南子》“道”论再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7-12,共6页王效峰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Z090);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01)
《淮南子》以道家之"道"来贯穿其思想体系。虽秉承老庄,其"道"却与老庄判然有别:其对"道"的理解,虽承认"道"的本源性存在,却削弱了老庄之"道"的超验玄想品格;其对"道"的描述,虽具象易感,却缺少了对老庄之"道"的抽象思辨。这或与汉初"务...
关键词:《淮南子》  道家 实用主义 
“衰世”观与“圣人中心”论——“无为”视野下《淮南子》的历史观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16-20,共5页王效峰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秦汉时代‘西域’观的两歧性研究"(16JZ090)
围绕"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淮南子》的历史观表现为两大特征,其一是"道散而为德"的"衰世"说,指认社会发展是不断式微的线性过程;其二是"执后无为"的"圣人中心"论,表现出内向的精神转化。这种特征虽然道家色彩明显,但也表现出向儒...
关键词:《淮南子》 历史观 无为 圣人 
试论《白鹿原》中的灾难书写
《新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54-59,共6页王效峰 
关中平原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相对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杜甫眼里的'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人民也对此颇为自豪,民间素有'江南才子江北将,陕西黄土埋皇上'之说。但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模式的陕西关...
关键词:陕西 模式 生产 农业 试论 关中地区 江北 才子 关中平原 
“混一”与“齐同”——《淮南子》的“齐民化俗”观
《唐都学刊》2014年第6期108-113,共6页王效峰 
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秦汉时代"以吏为师"的演进(13XSYK001)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
关键词:《淮南子》 风俗 儒家 道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