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娟

作品数:27被引量:8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黑衣壮民歌研究审美人类学壮族民歌双重维度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民族大学重大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非遗进课堂”:民族审美教育的仪式化实践被引量: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3年第1期341-352,448-449,共14页范秀娟 李婷婷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活态传承的文化产业化路径研究”(2020KFYB06);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项目“‘非遗进课堂’与民族审美教育实践”(19YLB07)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非遗进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而是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和审美熏陶,是学校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趣味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千千万万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挑选出来的、有代表...
关键词:非遗进课堂 非遗之美 民族审美教育 仪式化实践 
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与批判精神被引量:1
《思想战线》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范秀娟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项目“壮美广西的历史底蕴与当代表征”阶段性成果(2020KFZD08)。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历史视野 批判精神 
韵与余韵:黑衣壮民歌之美——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价值及其演变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年第2期492-503,739,共13页向先清 范秀娟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EMZ003)阶段性成果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黑衣壮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迁,其社会功能和审美意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为一种韵与余韵之美。黑衣壮原生民歌因其所蕴含的膜拜价值和社会历史内容,迥异于现代艺术,体现为一种韵之美。受现代文明...
关键词:黑衣壮民歌 韵与余韵 乡愁乌托邦 
人文关怀与纪录片美学——电影《无臂七子》讨论纪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年第2期667-682,746,共17页王杰 金行征 司徒兆敦 郑恬 陈文斌(整理) 顾奕俊(整理) 劳逸峰(整理) 黄筱茜 朱玉杰 范秀娟 李正火 周锋 史晓林 
由导演金行征拍摄的纪录片《无臂七子》以七位无臂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作为叙述主线,结合无臂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及其突出特质,展现了国内部分残障人士特殊而丰富的生活状态,深入聚焦他们如何走出困境,重塑自我。诸多学者、艺术家等围...
关键词:《无臂七子》 人文关怀 纪录片美学 情感结构 
反讽型神谕:《篡改的命》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南方文坛》2020年第5期156-161,共6页范秀娟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成果;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ZDB023。
跨文化比较是文学人类学的基本视野,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是文学人类学所倚重的批评方法。跨文化比较,意味着对我文化系统中的文学文本的阐释要建立在与他文化系统中的文学文本的比较联系之上,意味着文本的意义可以在不同文化的文本的互文...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原始意象 情感模式 文学文本 文学人类学 叙事范式 神谕 跨文化比较 
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的美学意义
《艺术探索》2016年第5期68-73,共6页范秀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15XZW005);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民族文艺学视野中新世纪文学观念的变迁"(桂教人[2009]62号)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大致有四种代表性类型:一,艺术是由神所启示或恩赐的,即"神启说"/"神赐说";二,艺术是由于纪念祖先或感恩祖先而生发的,即"纪念祖先说"/"感恩说";三,艺术具有神奇的力量,帮助人实现人不能达成的愿望或欲求,即"...
关键词:少数民族 艺术起源神话 集体信仰 神秘而神圣的美 
作为语境的艺术:以“刘三姐歌”为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4,共4页范秀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民族文艺学视野中新世纪文学观念的变迁"(桂教人[2009]62号)
在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被反复演绎的"刘三姐歌",体现了艺术和语境的一种重要关系,即艺术可以营造语境。"刘三姐歌"以其经典旋律营造了鲜明的时代语境、地域语境和文化语境,表征了艺术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语境建构艺术,艺术也建构语境...
关键词:“刘三姐歌”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艺术性语境 
“民之歌”与“歌之民”:民歌研究的双重维度被引量:8
《民族艺术》2016年第1期82-85,共4页范秀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15XZW005);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民族文艺学视野中新世纪文学观念的变迁"(桂教人〔2009〕62号)阶段性成果
"民歌"研究涉及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民之歌"与"歌之民",即"民之歌"是怎样一种"歌","歌之民"是怎样一种"民"。从"民"看"歌"与从"歌"看"民",是两种不同的视角。两种不同的视角构成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一种研究"人的音乐",即The Ant...
关键词:“民之歌” “歌之民” 壮族民歌 音乐人类学 
“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项目简介被引量:1
《民族艺术》2015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范秀娟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项目负责人:范秀娟,批准号:15XZW005,研究周期: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嘹歌"是壮族的民歌集成和经典,蕴藏着壮族文化系统和社会结构的丰富信息,堪称壮族的"...
关键词:壮族嘹歌 审美人类学 项目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文化系统 项目负责人 社会结构 传统 
民族文化符号化与文化生态空间的建构——以壮锦为例被引量:10
《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43-48,共6页范秀娟 王晶晶 
201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0106080101M393)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符号 文化生态空间 壮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