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韵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高职英语高职英语教学创造性叛逆《红高粱家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陇东学院学报》《文教资料》《当代教研论丛》《安徽文学(下半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从创造性叛逆的视角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被引量:1
《陇东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5-8,共4页林文韵 
作为莫言文学作品的首席翻译,葛浩文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葛浩文在译介莫言小说的过程中,从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出发,通过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以及节译等方式对部分语言进行了有意识的变通处理。拟借助文学翻译中的...
关键词:莫言 葛浩文 创造性叛逆 《红高粱家族》 
象似性对丁尼生诗歌《溅吧,溅吧,溅吧》的多维构建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10-11,13,共3页林文韵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象似性的运用可以凸显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和解读诗歌,是将符号学和文学结合的有效尝试。本文拟借助象似性理论,从语音、对称、数量和喻象象似等角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分析阿尔弗雷德·...
关键词:象似性 诗歌 多维构建 
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当代教研论丛》2016年第11期14-15,共2页林文韵 
2015年苏州市高职院校微课立项建设项目“Levels of Formality in English”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微课特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将微课纳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并就微课的使用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更好地发挥...
关键词:微课 高职 英语教学 思考 
奶娃·戴德的重生——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文教资料》2016年第25期13-14,共2页林文韵 
所罗门的神秘飞行既是超越又是逃避,因为可将其解读为一种父亲的失责和遗弃行为。会飞的非洲人传说中的原型瑞娜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英勇的一跃将谁遗弃和伤害。基于瑞娜的追问,本文探讨了父权制如何“扼杀”了主人公奶娃,而女性力...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父权制 女性力量 重生 
英译古典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许渊冲先生译文评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6期69-70,共2页林文韵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
关键词:隐喻 古典诗词 翻译策略 
“金鸟”的歌吟——解读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存在的统一”
《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35-36,共2页林文韵 
《驶向拜占庭》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晚期的代表作,诗歌围绕中古拜占庭文明探索了肉体与灵魂、短暂与永恒、现实与理想等诸多问题,蕴含了诗人的西方基督教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观念。该诗的美学以事物的对立原则为基础,在对崇高精神和...
关键词:叶芝 驶向拜占庭 金鸟 存在的统一 
狄金森诗歌《因为我不能为死亡而停留》的篇章隐喻分析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2期108-109,共2页林文韵 
隐喻是诗歌的灵魂,狄金森的诗歌隐喻丰富,富含哲理。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隐喻已从字词层面上升至篇章层面,选篇《因为我不能为死亡而停留》就是典型的例子。本文借助篇章隐喻理论和语篇衔接理论,对隐喻在该诗语篇组织和衔接连贯方面的功...
关键词:篇章隐喻 语篇 狄金森诗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