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

作品数:9被引量:1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心性天人合一儒家个人性角色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华文化论坛》《江淮论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朱熹心性学研究概述被引量:1
《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119-122,共4页孙利 
朱熹的心性思想一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发展。近几年,学界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朱熹 心性 
朱熹“心”论被引量:1
《江淮论坛》2002年第5期66-70,共5页孙利 
在宋明理学家中,朱熹因主“性即理”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但他并非不言心,其心论思想异常丰富,本文从知觉之心、主宰之心、虚灵之心、已发未发之心四个方面对心的含义做了剖析,指出心是朱熹修养工夫之落脚点,从修养论、工夫论的立场观...
关键词: 修养 工夫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被引量:3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37-39,共3页孙利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
关键词:朱熹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未发' '已发' 思想学变 程学 
道学心态下的朱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35-41,共7页孙利 
道学 (或称理学 )诞生于北宋 ,这是一个发生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民族危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一种普遍的道学文化心态 :确立超越的义理 ,寻求存在的意义 ,获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灵的安宁。所以 ,寻天地必然之理 ,立人道当然...
关键词:儒家 道学(理学) 道德 心性 朱熹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被引量:5
《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8-14,共7页王兴国 孙利 
本文不同意日本学者把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归结为群体性与个体性,或“间-个人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差异,分别从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结构对中西方人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在深层结构上突出和讲求个人性、个体性——...
关键词:人格 角色 个人性 间个人性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儒家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被引量: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63-66,共4页孙利 
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 ,如何对待自然 ,如何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重新审视了儒家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思想 ,从“天人合一”、“生生不已”、“万物一体”三个层...
关键词:儒家 自然观 生态意蕴 天人合一 生态思想 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被引量: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6-9,共4页孙利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文化 精神气质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心性 体认 
朱熹“十六字心诀”释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79-81,共3页孙利 
朱熹人心道心问题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朱熹从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
关键词:人心 道心 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 朱熹 宋明理学 宋代哲学 
朱熹“心”论
《朱子学刊》2000年第1期180-193,共14页孙利 
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心一直占有着一枢纽地位,其论心的言论异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如知觉之心,虚灵无限之心、已发未发之心、主宰之心等、下面分述之。一知觉之心朱熹哲学中,心的基本意义是指知觉,'有知觉谓之心'①,...
关键词:意义 能力 分述 神明 论心 心者 哲学思想 虚灵 指所 指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