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作品数:10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译介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文化身份《十四行集》副文本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发文期刊:《鲁迅研究月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命名
《湖湘论坛》2015年第3期110-113,共4页张海明 王波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
关键词: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命名 
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
《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5期86-89,共4页王波 
鲁迅所藏日本学者铃木虎雄(1878-1963)的《支那诗论史》,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1925年(日本大正十四年)4月30日印刷,5月5日发行,精装,262页,定价贰元八十钱,是"支那学丛书第一编"。1查鲁迅日记,1925年9月15日记载:"往东亚公司买...
关键词:铃木虎雄 东亚公司 鲁迅日记 书帐 进化思想 中文译本 堂书 一本 诗说 弘文 
线性·相对·静止·整体——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时间意识类型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83-89,共7页王波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
关键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时间意识 类型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时间意识类型被引量:2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05-112,共8页王波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
关键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时间意识 类型 
叶芝在中国的译介以及对新文学的建构被引量: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王波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我国对于叶芝的译介已有近百年。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叶芝的译介有着不同的重点,叶芝也先后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民族主义的斗士、现代主义的旗手、全面性作家。不同时期对于叶芝译介的不同选择是译介者在译介过...
关键词:叶芝 译介和接受 主体选择 文化建构 
近百年来中国对于叶芝的译介与接受被引量:4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王波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对于叶芝的译介已有近百年。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叶芝的译介有着不同的重点,叶芝也先后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民族主义的斗士、现代主义的旗手、全面性作家。不同时期对于叶芝译介的不同选择是译介者在译介过程中...
关键词:叶芝 爱尔兰 译介 接受 文化身份 
穆旦的新诗理论述评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93-96,共4页王波 
尽管穆旦一生中谈诗的文字很少,但是在仅有的几篇评论以及写给友人的书信中,他对于新诗的看法与思考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诗学品格。穆旦的诗论可以概括为诗与现实、"新的抒情"、新诗的文体特征、创作与鉴赏、传统与西方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穆旦 新诗理论 诗学品格 “新的抒情” 
冯至《十四行集》的版本批评被引量:3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82-86,共5页王波 
冯至的《十四行集》先后有四个不同的完整版本和两个不完整的刊本。这些版本在标题、注释、附录以及正文本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序言、标题、注释等副文本因素的改变体现了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特别是正文本的修改很大程度地影...
关键词:《十四行集》 版本 副文本 正文本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5-87,123,共4页王波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受瓦莱里纯诗理论的影响,都要求一种具有音乐性的纯粹语言,表现一种超越功利性和现实性并具有超验色彩的审美境界。瓦莱里继承西方自柏拉图——黑格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试图通过抽象思维来寻找纯粹语言表现与之对等...
关键词:纯诗 情感和观念 音乐化 冥想出神与抽象思维 可能与不可能 
吴宓“三境”说与王国维“境界”说之比较被引量: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71-74,共4页王波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吴宓与中外文化名人之关系研究"(2006-2H06)的中期成果
吴宓的"三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两个诗学理论。尽管二者的具体内涵不同,然而二者在创作来源、创作过程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描述并辨析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吴宓 王国维 “三境”说 “境界”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