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品数:149306被引量:94636H指数:5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魏义霞乐爱国杨国荣黄玉顺朱汉民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儒家孔子庄子老子道家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庄子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先秦诸子心概念的隐喻之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陈之斌 邓雅娟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OMO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HNJG-2020-0131)。
先秦诸子在谈论“心”及其属性时,大都采取隐喻的策略,常以经验世界中的具体意象为模型,如植物的萌芽、人的四肢、镜子、盘水、政治世界中的君王等,以此来揭示“心”所具有的抽象意涵。这些隐喻并不是随机和任意的,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日...
关键词: 隐喻 孟子 庄子 荀子 
庄子思想视角下《我们的祖先》中的异化主题探究
《鄂州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65-68,共4页姜平 
庄子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被物质追求所困扰,终日劳碌奔波,这种过度的物欲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引发了人性的异化。其生态观、技术观、政治观都深刻体现了他反异化的坚定立场和深邃思想。以庄子的生态观、技术观、政治观...
关键词:庄子 反异化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 
任博克论郭象《庄子注》中的“理”
《武陵学刊》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黄圣平 
在西方汉学家中,任博克的郭象哲学研究具有典范性。他对《庄子注》中的“理”的研究,是理解其郭象哲学思想研究理路的关键所在。任博克对郭象思想中的“理”的探讨,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理”范畴的系统性把握的基础之上。任博克...
关键词:任博克 郭象 《庄子注》  连贯成形 
“养形”与“忘形”——庄子形体观探究
《甘肃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罗安宪 武刚刚 
庄子之形体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为“养形”,第二层为“忘形”。养形强调对于形体的重视、养护,以实现“保身”“全生”。忘形强调忽视形体之美丑与残缺,追求更为重要的先天之“德”,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养形是庄子形体观的基...
关键词:形体观 养形 忘形 全德 安之若命 
《老子》“天地不仁”句探析
《怀化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赵畅 
近几十年来先后出土了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和北大汉简等文献,结合传世文献,通行本《老子》的定型过程已十分清晰。《老子》最早成书时间至迟似可追溯至战国前期。不同版本的文本差异揭示了《老子》文本及其思想的复杂性和糅杂性。根据...
关键词:道德经 天地 不仁 庄子 黄老道家 
从“道”与“名”到“道”与“言”:老庄“名”“言”观辨正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陈之斌 
201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秦诸子学视域下的庄子语言哲学研究”(编号:19YBA065)的阶段性成果。
老庄对“名”“言”的异化现象、以及名言与道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深刻的体认,但是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子比较重视“名”,而庄子则更关注“言”。在《老子》中,道与名常对举呈现;而在《庄子》中,则是道与言同时讨论。在《老子》中,道的主要...
关键词:老子 庄子    
“举鲁儒服”体现的庄子的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
《文史杂志》2025年第1期18-20,共3页胡吉振 张诗雨 邓瑶 
人们研究庄子总是偏向于庄子人文艺术哲学方面,很少从数学角度审视庄子的科学思想。事实上《庄子·田子方》强调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强调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给出了区别穿儒服与学儒学的几种数学方法:分析的方法、对应的方法、反证...
关键词:举鲁儒服 庄子 反证法 逆否命题 
“内了无言”与“外还顺世”——论章太炎对庄子“两行”的诠释
《贵州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李笛 
“两行”概念是解锁章太炎《齐物论释》深层含义的关键。章太炎创造性地运用了“体用”哲学框架,对“两行”进行了重塑,将之从一般性的讨论提升为《齐物论》的核心。在思想内涵上,章太炎借力唯识学的精深理论,激活了“两行”的哲学路径...
关键词:章太炎 齐物论 唯识学 两行 
《庄子》理想人格的和合境界
《中州学刊》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张立文 张文旭 
理想人格是体现人生价值意义、达成人生理想目标的典型形象,彰显了人对价值理想的追寻。《庄子》的生命哲学倡导一条由乱归和、由分致合的道路,希望实现人之自我生命以及人与天地万物的和合一体。圣人无名,周尽一体;神人无功,合于天伦;...
关键词:《庄子》 理想人格 和合 
庄子的“物化”与“观化”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院成纯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文化‘生’的哲学的生存论研究”(23ZXB004)阶段性成果。
庄子的“物化”和“观化”思想共同呈现了一条由物及道的路径。在庄子看来,每一个物中都蕴含着通达道的可能性。然而,道却不是直接显现着的,有诸多表象和成见遮盖其上。“物化”说意在消解物“形”的确定性,还原其生成性;“观化”说则...
关键词:物化 观化  天机 共在关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