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8JJD840195)

作品数:16被引量:306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宋俊华钱永平钱永平谭宏王开桃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晋中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民俗文化遗产文化生产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岭南天灸的“非遗”内涵与价值被引量:4
《文化遗产》2013年第5期150-156,161-162,共9页刘鹏昱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的阶段性成果
"天灸",又称"自然灸",是中医外敷治病的传统疗法。"岭南天灸"是在岭南地区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天灸流派,历史悠久,民俗传统深厚,是中国传统治疗技术与地方民间经验相融合的产物,也是岭南文化兼容并包和重实用等特征的重要体...
关键词:岭南天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民俗精神价值 
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引量:4
《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23-29,共7页钱永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教育部课题"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2XZJC850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972年公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从OUV标准6、原真性、主位观三个方面推动了保护视角的转变:使人们从关注物质遗产的客观存在转向了"如何审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主位观则推动人们深入思考保护文化遗产的多种原因;基于不同文化脉络...
关键词:1972年公约2003年公约 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6 原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组关键理念被引量:1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06-111,共6页钱永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号:08JJD840195);教育部课题"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项目号:12XZJC850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起来。以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标志,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主要有"人类共同遗产"、文化资源、"人类共同关注"这三...
关键词: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 人类共同遗产 人类共同关注 文化边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实践被引量:6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1-7,24,共8页钱永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号:08JJD840195)阶段性成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择性 价值评估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被引量:8
《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51-54,81,共5页刘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号:08JJD840195);重庆市教委软科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研究"(项目号:KL081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应当是超越"项目"的物化表述而指向基于人的"活态传承";其研究方法也在一些方面越出了田野调查的边界;同时,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促成一种新的学术文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学科范式 遗产志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被引量:134
《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1-5,157,共5页宋俊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戏曲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专项项目<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研究>(项目编号:200410)阶段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就是在这...
关键词:文化生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生命力 原则 
加强“非遗”教育 创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为例被引量:2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54-57,共4页王开桃 黄巨龙 金泽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40195);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项目(SK201015);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KXJG010404)
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学校的行业与专业特色,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职业技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形态特征被引量:12
《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191-198,190,共9页钱永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的成果
本文从运作模式、文化媒介、科技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熟于传统农业社会,是在人与生存环境密切互动的基础上,以身体为媒介,以技艺(能)、行为作为外在形态表现的高度复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体技艺(能) 口传心授 
关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2
《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1-7,157,共7页宋俊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戏曲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十五”规划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6JDXM760001)阶段成果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一种新举措。文化的生态性、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与区域性,是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依据。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
关键词: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 对策 
遗产化境域中的昆曲保护研究被引量:7
《文化遗产》2011年第2期26-35,共10页钱永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项目编号:08JJD840195)阶段成果
在当代,曾受冷遇的昆曲因遗产而为大众所熟悉,它内在的遗产价值并不能对此给予充分地解释,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昆曲成为非遗代表作的过程中被赋予本身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即"传统"被发明的过程。本文从不同视角关注昆曲以"非遗"...
关键词: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义转换 保护 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