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98-1937)

作品数:21被引量:5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杰贾洪伟刘杰齐晓红刘军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更多>>
相关期刊:《上海翻译(中英文)》《中国翻译》《兰州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翻译符号学公债民国时期大众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粮政、贪污与司法惩处——以民国后期江西地方田赋贪污案为中心(1941—1949)
《近代中国》2023年第1期98-125,共28页刘杰 董雪婷 
国家社科基金“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研究(1898—1937)”(18CZS031);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人文发展背景下中国史硕士数字史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研究”(JXYJG-2021-005)资助
田赋向来是传统中国财政收入中的主要赋税之一,也是传统粮政运行的重要方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障军粮和民食供应,在1941年推行以田赋征实为核心的粮食统制政策。随之而来的是田赋制度与人事制度的更新。粮政问题关系着地方财政的...
关键词:田赋征实 财政收入 粮政 田赋征收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贪污案 民国后期 
“大众”/“民众”的被发现——从晚清到1920年代
《东吴学术》2023年第1期69-78,共10页齐晓红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演变研究(1898-1937)”(项目编号:17BZW186)的成果
今天习以为常的“大众”概念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众文学”等在1930年代对很多中国知识界的人来说都是“新兴”的词汇,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政治语境下叙述。但“大众”的概念不是骤然空降而来的,在晚清至1930年代之前的语境中它就曾经...
关键词:大众 民众 民众文学 艺术民主化 
大众意识与阶级意识——对1930年代大众语运动的一种考察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年第5期81-90,共10页齐晓红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演变研究(1898—1937)”(编号:17BZW186)的阶段性成果。
由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普及与提高问题衍生出的语言问题,就是1934年的“大众语”运动。它是在新生活运动所促发出来的复古潮流中,针对白话、国语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大众语”从一产生就无时不处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之中。它是...
关键词:大众语 大众意识 阶级意识 
民国时期华资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风险管理研究(1912~1937)
《中国经济史评论》2022年第3期79-101,共23页刘杰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研究(1898-1937)”(项目号18CZS0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2批特别资助"近代中国债券市场运行与变迁研究"(项目号2019T120326);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7批次面上项目(项目号:020M671063)阶段性成果。
晚清民国时期政府因财源紧张面向金融市场发行了大量公债,在政府公债发行与交易中逐渐兴起的华资银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华资银行业无论是在金融市场买卖公债,还是受于政治约束承押政府公债均面临一定的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关键词:华资银行业 公债 风险管理 
妙极语言之机神思合翻译之符契——再论《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引量:4
《中国翻译》2022年第2期83-89,共7页易翔 刘军平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复合间性视阈下的中国近代间接翻译研究(1898-1937)”(项目批准号:19BYY118)的阶段性成果。
蜚声世界的比较文学家与翻译思想家乔治·斯坦纳于2020年离世.同年,其代表作《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首个汉语全译本问世.斯坦纳翻译思想及其力作在汉语世界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本文尝试从"语言多样性"、"翻译本质"及"翻译理...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 《巴别塔之后》 语言多样性 效果历史 翻译理论 
《鲁拜集》中国百年经典化研究被引量:2
《中国翻译》2022年第2期49-58,192,共11页李宏顺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复合间性视阈下的中国近代间接翻译研究(1898-1937)”(项目编号:19BYY118)的研究成果。
《鲁拜集》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可以划分为经典化初步形成期、译介相对沉寂期和百花齐放期,其代表性经典译本分别是郭沫若、黄克孙和张鸿年译本.本文从复合间性理论出发,从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三个纬度对《鲁拜集》百余年中国经...
关键词:复合间性 鲁拜集 经典化 间接翻译 
生态翻译学之三大哲学价值功能被引量:24
《上海翻译》2022年第1期1-8,F0003,共9页刘军平 
笔者参与的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复合间性视域下的中国近代间接翻译研究(1898-1937)”(编号:19BYY11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革命性、建构性和阐释性的翻译范式,体现了生态翻译宇宙论、生态翻译知识论和生态翻译伦理观的三大哲学价值功能。在"关联序链"过程中,翻译活动作为此在的"小宇宙"(microcosm),与自然和社会这个共在的"大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天人合译” 生态翻译宇宙论 生态翻译知识论 生态翻译伦理观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及其衍生性问题——以“大众”的讨论为中心被引量:5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4期83-92,157,共11页齐晓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演变研究(1898-1937)”(17BZW186)阶段性成果。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组织化的展开,其理论诉求和文艺实践需要在与它对立的民族主义文艺等争论中展开。虽然理论上二者存在互相涵盖的方面,但其衍生而来的大众的民族性还是阶级性的问题始终是双方对立的关键点。然而随着情势的转变,“...
关键词:左翼文艺 大众文艺 阶级 民族 “两个口号”论争 
“问题小说”及其文本性态度——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10期134-147,共14页赵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演变研究(1898—1937)”(17BZW186)的阶段性成果。
以现实主义创作回应社会问题,为近年来的石一枫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声誉,而《心灵外史》也因此备受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被视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得到充分阐释,但却鲜有注意到它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如何受限于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石一枫 《心灵外史》 “问题小说” 文本性态度 
符指翻译的本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43-51,共9页贾洪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复合间性视阈下的中国近代间接翻译研究(1898—1937)”(19BYY118)阶段性成果。
符指翻译是以符指过程为着眼点建构符号翻译学的新术语。符指翻译以狭义的口头符号转换为焦点建构符指翻译理论,存在狭义与广义指称的矛盾问题,故有必要以相关且典型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皮尔士的符指过程界定为切入点,阐述符号学、符指...
关键词:符号学 符指翻译 翻译符号学 本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