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

作品数:610被引量:651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姚伟钧彭兆荣周鸿承万建中王赛时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美国主流报刊上的中国饮食文化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海外英语》2021年第15期3-4,共2页范勇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研究”(项目批准号:14BYY047)。
该文以在《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上搜集到的42个中国饮食文化词样本为一手语料,研究了它们的翻译策略,并从文本功能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翻译策略的存在理据,为中国饮食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译文评价标准和对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词 翻译策略 《纽约时报》 《时代周刊》 
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探讨被引量:3
《兰台世界》2018年第11期95-98,共4页舒宝淇 王晋 黄体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专题数据库建设(12CTQ018)
文章从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必要性,针对建档主体多元化的现实状况,提出构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建档机制的观点,并探讨了协同建档机制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饮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档保护 
中国饮食、长城、医药在德国的认知度和喜爱度名列前三——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五被引量:1
《对外传播》2018年第6期45-48,共4页王异虹 赵欣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ZDA053
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就中德关系而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经贸活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从欧洲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国家,还是中国在西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
关键词:国际影响力 中国 德国 问卷调查 中华文化 认知度 饮食 长城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历程回顾与历史检视被引量:7
《美食研究》2018年第1期14-18,共5页周鸿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SS015)
断代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容易使研究者忽视民族饮食文化的渐进式发展与饮食思想的连续性流动,也难以构建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科体系与理论特征。早期海外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者善于从跨学科视角审视中国饮食文化。他们在蒙古饮...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学科建设&研究机构 
饮馔智慧:中国饮食中的哲学人类学视野被引量:2
《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63-68,共6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ZD123)成果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我国,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者少,文章试图从中国饮食中的"治疗""养生"与"身体想象"等方面探讨生命的哲理,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关键词:饮馔智慧 诗性哲学 酒神精神 身体想象 
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品尝”的人类学解释被引量:11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77-82,共6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ZD123)成果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
关键词:饮食 文化遗产 民族志 品味 反哺 品尝民族志 食物味道的一种文化表述 
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被引量:1
《民族艺术》2012年第3期81-85,共5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ZD123)成果
中国的饮食体系不啻为一种思维的表述,亦可称之为"饮食思维"。它首先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认知形态,在此基础上造化出自成一体的"物理学",《本草纲目》即为这种生命认知的物理实例,它曾开启西方学者在认知分类方面的灵感。作为一种无形...
关键词:饮食 思维 物理学 《本草纲目》 无形遗产 技艺 
吃出形色之美:中国饮食审美启示被引量:7
《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32-36,共5页彭兆荣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ZD123]的阶段性成果
今天,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提倡已成一种学术景观;但文学人类学"学科"又为其自身设定了另一条边界。笔者主张"不设防的边界",即学术、学问、学科间的壁垒相互打通,甚至打破。本文以饮食之"美"为案为例,探讨人类学对文学研究的另一种表述...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饮食 通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