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作品数:15742被引量:5036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郑晓江任俊圣何仁富靳凤林邵璐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副文本视域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农民蓝脸形象重构研究
《文艺争鸣》2023年第1期174-179,共6页李梓铭 
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莫言小说修辞诗学英译研究”(项目编号:L20BYY006)阶段性成果。
“副文本是为文本有意设计的门槛,这道门槛能够潜在影响文本的接受方式。”1副文本包括“附加在文本内与文本外的元素,其功能用于解释、界定、指引,或者支持、补充背景信息以及表达作者、译者和评论者的相关观点和态度。”2译文具有双...
关键词:副文本 双重身份 文本视域 形象重构 背景信息 《生死疲劳》英译 潜在影响 原文本 
《生死疲劳》与《变形记 》异化比较
《今古文创》2022年第6期13-15,共3页李月 王平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新中国文艺政策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演变”(项目编号:L20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同为将人的外在形象异化为动物的作品,《变形记》与《生死疲劳》在异化的方式、表达以及主题上有所不同,而造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的不同,其深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异化。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异化的不...
关键词:《生死疲劳》 《变形记》 异化 
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中语言维上的 “适应”与“选择”
《大众文摘》2022年第1期171-173,共3页毕冉 成昭伟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视角下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研究”(项目编号L21BYY021)。
本文以莫言原作和葛浩文译作为蓝本,深入剖析葛浩文为保证译本在译语世界读者群中的“生存”,如何在语言维度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做出最佳适应性选择。
关键词:适应选择 《生死疲劳》 语言维 
抗战小说:民族“生死场”的原生备忘被引量: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46-52,共7页吴玉杰 
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艺人民性的创作导向研究"(L14AZW001)
抗战史料以刚性记录历史,抗战小说以刚性与柔性并举复活历史。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等为民族生存而创作、批评与研究,小说成为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宣传、教育与战斗的武器。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历史,以战士的身份直接参加战斗,以...
关键词:战时 抗战小说 民族“生死场” 
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对乡村个体精神空间的呈现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360-362,367,共4页王莉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DZW019)
认为孙惠芬的小说《生死十日谈》的意义是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为每个乡村个体生命寻找存在的理由,真诚地呈现了乡村个体的精神空间。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讲述为乡村个体生命代言,为每个自杀的当事人及其亲属写下各自的故事...
关键词:乡村个体 尊严 活法 信仰 存在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被引量:1
《辽宁经济》2015年第4期78-79,共2页阮氏清河 
2013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项目编号:L13BYY011)
中西方文化在源头、特征及发展形态上有着思想意识深层和人类行为表层的诸多差异。而对"生"与"死"的概念解读,能够解释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同认识。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生死观 对比 
莫言小说的“中国经验”与艺术传达──以《生死疲劳》为中心的考察
《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5期37-41,共5页张洪波 
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赛珍珠与莫言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比较研究"(项目编号L13DZW028);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东北沦陷区抗战戏剧研究"(项目编号W2012166)阶段性成果
有评论家将莫言成功问鼎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称为"一场仪式",因为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当代作家一直以来的深重"焦虑":即中国当代文学,因其特殊的表现题材与表达方式的选择,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背景与评价体系中...
关键词:莫言小说 中国经验 生死疲劳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现实生活 叙述方式 艺术构思 中国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