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关系

作品数:146被引量:486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陈保亚刘强戴庆厦哈斯巴特尔路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去年”与“旧年”的同源关系
《今古文创》2024年第38期113-116,共4页刘铭 
“去年”或者“旧年”这两个词语均有“过去的一年”这个含义。本文对这两个词语的语音、语义、语源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关键词:“去年” “旧年” 同源 
字料库同源关系拓扑图在同源字研究中的价值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48-53,共6页张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AYY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29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307)的阶段性成果。
汉字字料库同源关系拓扑图是通过拓扑图的方式展示同源字内部的系统性和层级性,是汉字字料库同源关系标注的实用工具。借助同源关系拓扑图,不仅可以清晰展现同源字系统的层级性,将示源声符系统的互通性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还可以验证和...
关键词:字料库 同源字 声符示源 同源关系拓扑图 
文字、文献与文物合证的词汇学价值考察——以扁壶自名及其同源关系为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109-118,共10页岳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9VJX10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课题。
文字、文献与文物三者合证对词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文献不足征时,文字和文物的价值就尤为珍贵。春秋战国时期,扁壶自名有“鈚”和“錍”,自名与器形之间存在因形立名的关联。秦汉扁壶自名“榼”“柙”“扁”,且汉代传世文献中...
关键词:    同源字 
《黄河图》溯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9期36-43,共8页席会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分别收藏有一幅不具图名、作者和绘制年代的《黄河图》,两幅图内容相似,尺幅相近,明显存在同源关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河图》为工笔重彩画,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鸟瞰图绘制技法和...
关键词:工笔重彩画 故宫博物院 绘制技法 图书文献 人文地理 鸟瞰图 绘制年代 同源关系 
从《史记》“披山通道”看“披、陂、被”的同源关系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5,共5页张雨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字文化圈《切韵》文献集成与研究”(19ZDA316);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专项“敦煌本王韵与唐宋诸本韵书比较研究”(19VJX126)。
《史记·河渠书》“披山通道”不应写成“陂山通道”,“陂”直至《后汉书》时期才发展出“依傍”的含义。在古代“披”与“陂”是一组同源词,且存在互通现象,但需要分辨不同的义位,“披”字内部分为音“攀糜切”的披1和“彼义切”的披2...
关键词:《史记》 考察分布 同源关系 “披” 义位概念 
从MRC认知模型看《释大》中的同源关系
《文教资料》2022年第17期1-4,共4页苏楚然 
作为词源学研究的珍贵文献,《释大》按照古声母编排整理含“大”义之词,试图借此揭示汉语的“声义相通之理”。但受其系联方法的限制,以及所释“大”义过于宽泛,《释大》中的同源关系并不明显。为了对其中的同源关系进行梳理,揭示词与...
关键词:同源词 MRC 模型 音义关联 
同源关系语素的成词及演变研究——以“秉”“柄”“把”为例
《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1期91-98,127,128,共10页王金英 
“秉”“柄”“把”具有同源关系,从“核心义”的角度考察梳理三者各自词义的逻辑关系,归结“秉”的核心义为“执持”,“柄”的核心义为“执持处”,“把”的核心义为“握持”。“秉”“把”义同,“柄”分化自“秉”,均不见成词甚至连言...
关键词:   核心义 成词 演变 
科研大数据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关联关系被引量:12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9期14-22,32,共10页丰佰恒 佟泽华 冯晓 石江瀚 孙晓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生态视角下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9BTQ077。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先导,科研事业发展的源动力,科学设计科研大数据生态系统,梳理各要素间关联关系,可帮助人们调整科研大数据共享流程,使其流向科研人员最高益部分。[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研究,以我国极地科...
关键词:科研大数据 生态系统 构成要素 迭升关系 同源关系 异步关系 
《方言》“蝎、噬,逮也”解诂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107-111,共5页游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古注中的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辑证”(20FYYB001);北京语言大学一流学科团队支持计划。
对于《方言》"蝎、噬,逮也"条的注解,以往各家阐释多有未安之处,尤其在引据书证时,多轻信《诗经》毛传。"蝎""噬"分别为"遏""遾"方言记音字,但故训中有几处词例将"曷""噬"释作"逮",均不可靠,《大雅·抑》"言不可逝矣"即为有效书证。运...
关键词:《方言》 《诗经》 转语 平行互证  相及 同源关系 
“听”“聆”的同源关系及历史演变
《文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74-79,共6页刘越昕 武璠 
“听”“聆”同为听觉语义场动词,从来源上看,声母谐声、韵母同部;字形皆有“耳”“口”部件意义相通相近,为同源关系。从发展变化上看,两者由于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及语法功能的不同,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义项分布与组合情况。
关键词:  同源关系 历史演变 差异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