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哲学

作品数:132被引量:477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王晓升龚群莫伟民卜祥记王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时间与存在: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周小龙(译) 潘易植(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费希特与浪漫派的存在问题研究”(22FZXB012);第72批博士后面上项目“施莱尔马赫辩证法思想研究”(2022M723681);第17批博士后站中特别资助项目“主体与实体:早期浪漫派与费希特知识学的对话”(2024T171089)。
《存在与时间》这部未完成的作品追问了存在的意义,其写作的中断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事件。对此,1927年的讲座课《现象学之基本问题》提供了理解这一事件的观察视角。该讲座课对《存在与时间》基本思路的延续,表明海德格尔之所以中...
关键词:讲座课(1927) 基础存在论 主体哲学 转向 本有之思 
独白式立法观的困境及其超越
《哲学分析》2024年第6期117-125,194,共10页高诗宇 
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基于事件史的中美教育交叉学科分类结构演进及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EIA220526)成果。
近代以来形成的独白式立法观包括三种形态,其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受主体哲学范式的影响,把孤立自足的主体作为立法活动的准绳,并基于这一基本假设建立立法理论。但是,它们分别存在着目标与理论策略矛盾、主体意志之间相冲突、无法确保公...
关键词:我立法 我们立法 主体哲学 主体间性 
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兼论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序言”的英译问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莫伟民 胡可欣 
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阐发了一种新主体理论,为的是摆脱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困境。本文试图重构和审视近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指出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尼采的反我思哲学、利科的自身解释学作为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种主要形...
关键词:利科 主体 自身 他者 翻译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双重批判及其逻辑构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姜汪维 张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理论建构和学理阐释研究”(23BKS110);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研究”(A22028)。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触及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但混淆了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物质规定,因而未能发现“非生产性劳动”中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为代表...
关键词:精神生产理论 资本逻辑 主体哲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生主体哲学引领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创新实践与理论反思被引量:2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李红梅 贺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青年项目“媒介融合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建构研究”[22YJC880030];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SCXCJY2022A02]。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学生主体哲学在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中孕育生成。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目中无人”和钳制主体性等教育时弊,学生主体哲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引领着中小学课堂...
关键词:学生主体哲学 课堂教学 变革性实践 主体性 
超越“新闻客观性”:新闻复合主体与新闻知识信任机制重建被引量:2
《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5期14-26,共13页涂凌波 刘梦青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JZDZ032)的阶段性成果。
在主体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范式根基上,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客观性作为一套职业理念、操作规范和话语策略,发展为传统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主体哲学已遭受重大挑战,并随之引发新闻客观性的基础动摇。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深远后果...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 主体哲学 媒介技术 新闻认识论 新闻知识 
当代中国哲学的情感主体理论——以李泽厚、蒙培元为中心被引量: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55-167,238,共14页郭萍 
以蒙培元、李泽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学者认为,道德理性主体不仅存在压制情感的现实弊病,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抽象概念,因而存在着脱离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缺陷。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情感主体理论予以矫正。其中,李泽厚提出...
关键词:情感儒学 情本体 道德情感 心理情感 主体哲学 生存论 
主体建构与现代长篇小说的对话结构被引量:2
《南方文坛》2023年第6期46-51,56,共7页徐勇 
历史地看,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自诞生以来,就与主体建构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因为现代小说深受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影响,还因为现代小说创作参与了现代个体的建构。这种情况中西皆然。五四前后,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彼此呼应、...
关键词:现代小说 启蒙与救亡 现代长篇小说 主体建构 文学革命 双重变奏 意识哲学 主体哲学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4期40-41,共2页周小龙 
如果知识学要为全部科学奠基,成为科学的科学,那么它最重要的是要阐明思维和存在在什么意义上是同一的。在这个意义上,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必须是统一的。任何实在的东西都必须是观念的东西,任何观念的东西也必须...
关键词:绝对自我 主体哲学 费希特 思维与存在 逻辑学 思维和存在 知识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与施蒂纳建构主体哲学的逻辑进路分歧
《大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49-55,共7页姜紫婧 
作为同时代的形而上学批判者,马克思与施蒂纳面临同一启蒙困境,试图将“人”从普遍原则的高处复归现实,但却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主体哲学。相较于施蒂纳批判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的逻辑进路,马克思拒斥极端的主观设定而从现实社会实践出...
关键词: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 逻辑进路分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