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法

作品数:123被引量:348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陈秀武何勤华高汉成万齐洲田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万国公法》译介——兼及输入型国家翻译实践
《民族翻译》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韩淑芹 
中央高校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的中国科技翻译史研究”(21CX04005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翻译实践论明确提出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类型的国家翻译实践,而现有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大多为理论视角的国家翻译学理阐释或实践维度的国家对外译介行为解析。诠释中国历史上输入型国家翻译实践的典型事件,有助于补足国家翻译实践研究...
关键词:输入型国家翻译实践 《万国公法》 融合性 
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晚清春秋公法观再审视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孙磊 
上海市哲社中青理论骨干专项项目“儒家春秋公羊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研究”(2021FZX001)的研究成果。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
关键词:《万国公法》 春秋公法观 康有为 廖平 国际法 
法律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与资格问题被引量: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104-110,156,共8页吴苌弘 陈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语语料库的中国《民法典》术语外译研究”(22BYY0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法学本土化与翻译的关联性研究”(17YJC740093)。
翻译批评主体是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传统翻译批评偏重文学领域,聚焦文本,因而往往将翻译批评主体归之于译者型、读者型、学者型,忽视了应用翻译批评的一些特征。法律翻译属于应用翻译,有关法律翻译批评主体的研究对于揭示应用...
关键词:法律翻译 翻译批评 主体身份 主体资格 万国公法 
“国际法”译考
《外国法制史研究》2022年第1期3-25,共23页龚茁 宋婷 
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法治中国核心术语翻译研究”(编号20NDJC112YB);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编号18ZDA157);2021年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19世纪《大清律例》译本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编号2021BYY011)
在英语世界中,对jus gentium的翻译最初以保留其拉丁语形态为主。经过三次语义转移,罗马法对jus gentium赋予了更多的自然理性色彩,jus naturale也成了jus gentium的同义词之一。阿奎那的“ius inter gentes”(民族间法)和“ius inter o...
关键词:jus gentium intemational law 万国公法 国际法 翻译 
中国与国际海洋法——从《万国公法》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2年第1期11-38,共28页贾宇 
以《万国公法》为代表的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后,清廷官员曾尝试学习、运用其中的海洋法章节和内容,以为办理洋务交涉之手段。虽偶有成功案例,但不平等条约中的涉海条款亦无平等可言。民国时期,海洋法在中国有所发展,已经超出了《万国...
关键词:《万国公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实践 国际争端解决 
从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到丁韪良的《万国公法》——近代中国国际法译介新探被引量:4
《美国研究》2022年第5期133-160,8,共29页闫行健 
美国驻普鲁士前大使、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面世后的百年间(1836~1936),通过不断再版和修订,成为国际法学科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国际法学科做出了持久性的贡献。由丁韪良翻译的该书的中译本《万国公法》影响巨...
关键词:美国历史 中美关系史 《万国公法》丁韪良 《国际法原理》亨利·惠顿 国际法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从“公法”译词展开
《国际法研究》2021年第6期22-34,共13页吴官政 王传丽 
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是西方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他找到了中外两个不同世界秩序和知识系统的共同用语——"公法",从自然法角度把国际法描绘成超然存在的公理及各国普遍遵守的公正法律,并从中国古世公法中找到近代国际法的源头,...
关键词:万国公法 公法 公法中源 国际法 国际组织造法 
从岛陆到洋面:明清时期中朝对黄海北部海界认知及演进被引量:4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年第3期21-36,共16页高志超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清前中期东北海疆史研究(1616-1820)”(18BZS120)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中朝官民在黄海北部海域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使双方对该海域的海界有了日渐明晰的认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志书亦或航海官员,中朝双方的这一认知均主要集中于黄海北部海域"岛陆"的归属上。为保障岛屿安全进行的水师巡洋...
关键词:黄海 岛屿归属 海界 《万国公法》 
布瓦索纳德与牡丹社事件
《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4期96-101,167,共7页刘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史上的‘落差—稳定’结构与区域走向分析”(15ZDB063)的阶段性成果。
在1874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中,关于琉球归属和台湾生蕃地区所属问题,中国主张的"华夷观"和日本倡导的"公法观"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为证明生蕃地区的无主性和出兵的合理性,日本委任法国人布瓦索纳德为法律顾问,随大久保利通赴北京与总理...
关键词:布瓦索纳德 牡丹社事件 大久保利通 万国公法 
近代中国世界秩序观的转变被引量: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126-132,共7页吕存凯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文明根基”(ZK20190165)。
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以"天下—朝贡"体系为主要内容。晚清以降,随着中国被强迫纳入欧洲国家的国际法体系,以及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历史实践,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逐渐发生转变。一方面,中国逐渐认识并接受现代主权国家的形式平等原则;另...
关键词:世界秩序观 “天下—朝贡”体系 万国公法 强权主义 世界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