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夫兹博里

作品数:26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火青卢春红章辉董志刚董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哲学动态》《外国美学》《重庆与世界》《唐都学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夏夫兹博里与孟子关于“美的本质”的美学观点透视
《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1期180-182,共3页杨金松 
夏夫兹博里与孟子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二者均将“和谐”作为自身思想中心,围绕着“和谐”这一中心,夏夫兹博里认为所有的美都满足和谐这一条件,美有生命力并可以融入人内在的精神和性格,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之间达到统一,而孟子同样认为...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孟子 美的本质 和谐 
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1年第3期28-29,共2页卢春红 
“利害”概念受到关注,得益于西方思想背景在近代以来发生的变化。在古代,思想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对普遍依据的探究,真正扭转这一方向的是夏夫兹博里。即使到了18世纪,利害在思想家们的普遍观念中依旧“指的是一种福利或是一种真实而持久...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审美无利害 私人利益 思想背景 兴趣 公共利益 观念 18世纪 
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
《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21年第3期71-80,共10页卢春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美学与艺术哲学话语体系研究”(批准号:2020ZXSCXB02)成果。
从排除外在功利的角度,康德无疑承接了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观念。如果说夏夫兹博里那里的interest表达了一种指向利害的欲望,康德则将之与建构兴趣的情感相关联。正是这一视角的转换带来不同结果。欲望直接指向外在功利,情感则通...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当代西方美学 审美判断 审美无利害 康德 概念与理念 功利 
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被引量:2
《文艺研究》2021年第3期5-15,共11页卢春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美学与艺术哲学话语体系研究”(批准号:2020ZXSCXB02)成果。
从排除外在功利的角度,康德无疑承接了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观念。如果说夏夫兹博里那里的interest表达了一种指向利害的欲望,康德则将之与建构兴趣的情感相关联。正是这一视角的转换带来不同结果。欲望直接指向外在功利,情感则通过...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当代西方美学 审美判断 审美无利害 康德 概念与理念 功利 
夏夫兹博里与诗教传统的变革
《外国美学》2019年第2期54-67,共14页董志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编号:15ZDB024]阶段性成果
柏拉图之后,西方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主张文学有利于传达真理,提升道德。然而,这个传统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由于文学并不能发现真理,确立道德,所以终究是哲学和道德的附庸;另一方面诗教传统在抬高作家地位的时候,却设定了接受者的被...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诗教 交往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9年第9期21-23,共3页段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内在感官说”,认为人类除外感官外,还拥有并具理性与感性的内感官(InnerSense),它来源于神的心灵,是美感与道德感的来源。一方面,由于“内在感官说”是17、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内在感官说 自然神论 美善关系 康德 
漫谈艺术跟市场的关系
《华夏文化论坛》2014年第2期3-15,共13页高建平 
今天我选一个题目《漫谈艺术跟市场的关系》来与大家交流。我先讲几点想法,有时间我们可以讨论讨论。在讨论时,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有点像命题作文,是李志宏教授给我出的题目。当然,这方面我倒是思考过,不过,我不是...
关键词:漫谈艺术 当代市场经济 命题作文 夏夫兹博里 现代艺术 干一行爱一行 艺术传播 李志宏 现代文明  
转动提升人格的艺术之轮——论夏夫兹博里的艺术美育思想
《艺术百家》2011年第A01期215-218,共4页陈火青 
夏夫兹博里企图通过艺术美育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基于美真善同一思想,他认为可以通过提升艺术的审美趣味来促进道德上的完善,另一方面,道德内涵既影响艺术的水准和价值,也影响审美鉴赏能力。作为启蒙思想家,他强调自由是...
关键词:艺术 道德 自由 审美 美育 艺术鉴赏 
夏夫兹博里的崇高范畴探析
《重庆与世界》2011年第2期55-57,共3页陈火青 
夏夫兹博里开创性地将崇高作为有别于优美的审美性质纳入审美范畴,这扩展了审美范围,直接影响了博克等人,推动了后来审美范畴的研究。忽视了夏夫兹博里,就忽视了崇高范畴发展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起始环节。崇高感是一种...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 崇高 悲剧 喜剧 
审美化的政治话语——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解读被引量:4
《哲学动态》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董志刚 张春燕 
山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十八世纪英国美学研究"(项目编号:ZS09002)的阶段性成果
西方近代美学的兴起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17世纪哲学几乎很少涉及美和艺术,即使有也多半是负面性的;到了18世纪,美和艺术却仿佛在突然之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相关理论汇成一股热潮,直至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美学。这股热潮首先...
关键词:美学解读 政治话语 审美化 近代美学 17世纪 18世纪 负面性 美学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