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

作品数:341被引量:3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王占明沈小平林以广马早明尹雅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国土资源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廉洁文化为戒尺 廉风朗润守初心
《中国农村金融》2025年第3期47-48,共2页张亚勤 
太仓农商银行两手抓、两促进,以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具体行动,以“廉洁文化”为戒尺,力求做到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内外兼修,在“学、思、用”上深度结合、有机统一。江苏太仓农商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廉洁文化 农商银行 江苏太仓 内外兼修 红色基因 党纪 两手抓 
话说“戒尺”
《文史博览》2025年第1期45-45,共1页刘琪瑞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于惩戒学生的一种教学工具,也叫“尺”“戒方”,还称“戒伤”。通常由两块木板拼成,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五分。“戒”即警戒、惩戒之意,“尺”是尺度、标尺,其目的是警醒、约束学生。其实,戒尺来源于佛教的一种法器,...
关键词:私塾先生 教学工具 惩戒 戒尺 
父母的“戒尺”
《青少年与法》2024年第6期1-1,共1页匡后鹏 
几乎是一夜之间,某市一起父母管教孩子的舆情席卷网络,许多标题和正文都用了“震惊”“骇人听闻”“残暴”“挑战社会公德底线”等用语,将案件中父母描述得毫无人性,十恶不敕。但也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父亲教育孩子没毛病。否则以后...
关键词:社会公德 十恶 舆情 
心有“戒尺”,行有“标尺”
《党员生活(湖北)》2024年第36期33-33,共1页魏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纪学习教育“收官”并不代表“收场”,党纪如戒尺,时刻警醒,规范行为,铸就忠诚,常怀“戒尺”,才能有规范、...
关键词:主题教育 标尺 规范行为 党纪 凝聚力 党的团结统一 创造力 三中全会 
用好“戒尺”提升执纪精度
《中国纪检监察》2024年第23期36-36,共1页彭海宝 
纪律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还是“指挥棒”。教育约束力度和保障激励温度不可偏废,都应得到充分彰显,这就要求我们用好纪律“戒尺”,提升执纪精度。实践中,我们采用综合考量说明、案件提级审核等措施,以精准执纪树立正确导向...
关键词:正确导向 综合考量 指挥棒 护身符 保障激励 紧箍咒 纪律 不可偏废 
中小学校要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4年第11期6-7,共2页何赞朝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教育惩戒的话题再次升温。其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不仅列明了实...
关键词:教育惩戒 《规则》 中小学校 《意见》 规则意识 教育家精神 责任意识 有力保障 
让戒尺有高度、尺度和温度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4年第11期10-11,共2页王南 
教师教育惩戒权之所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近几年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生怕惹“祸”上身,以及个别教师滥用惩戒权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引发社会质疑、损害家校关系等现象有关。2021年开始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
关键词:教育惩戒 一线教师 家校关系 惩戒权 实施规则 教育家精神 专业化教师队伍 中小学 
理想的教育惩戒:手里有戒尺,眼中有远方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4年第11期12-13,共2页孟红梅 
一段时期以来,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备受欢迎。加上家长动辄举报教师等事件,导致部分教师遇到学生犯错时不敢管、不愿管。然而,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磨砺学生的意...
关键词:激励教育 教育惩戒 道德行为 赏识教育 惩戒权 理想的教育 作用与价值 学生犯错 
高悬纪律的“戒尺”
《清风》2024年第11期25-25,共1页江竹轩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千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努力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以严明纪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严明纪律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明纪 纪律保障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 新修订 
“将戒尺还给教师”让教育更加完整
《甘肃教育》2024年第18期13-13,共1页樊树林 
“无惩戒就无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现实表明,对犯错的学生进行适度惩戒才是一种负责任、完整的教育过程。然而,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惩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现”等极端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未成年人保护法》 极端思维 教不好的学生 完整的教育 两难境地 惩戒 犯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