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

作品数:1092被引量:19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玉新郭瑞英佃斐王玲湘王代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杜甫《春望》教学拓展
《文学教育》2011年第23期86-87,共2页徐德湖 
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
关键词:借景抒情 乐景  
让古典诗歌的意象鲜活起来
《文学教育》2011年第16期137-137,共1页张丽 
写作文,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怎样做到委婉、含蓄地去表达呢?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借景抒情,重点是应该学学诗歌的"意象"。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来托物写景、言志传情。所谓"意象",就是包含"意"(意念、情意)的"象"(物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 意象 鲜活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委婉 含蓄 物象 
意象之美
《文学教育》2011年第18期153-153,共1页张丽 
写作文,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怎样做到委婉、含蓄地去表达呢?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借景抒情,重点是应该学学诗歌的“意象”。
关键词:“意象”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委婉 含蓄 诗歌 
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0年第24期24-25,共2页郭慧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
关键词:诗歌创作 意象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含蓄 诗人 咏物 
散文诗写作示例
《文学教育》2009年第A12期120-120,共1页李大江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关键词:文学体裁 诗人心灵 描写性 现代诗 长篇叙事诗 借景抒情 复沓 音乐美 寓情于景 音乐性 
浅谈高中诗词教学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09年第A09期142-142,共1页邓红金 
高考为检测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题型设置上,主要涉及到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1)内容方面:意象、意境、景物、情感、思想等;(2)表现形式方面:语言、表现手法。高考命题的方向为我们在平常的诗词教学上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考命题 鉴赏能力 枯藤老树 别诗 离愁别恨 天姥 借景抒情 作者思想感情 禹锡 小桥流水人家 
从词作意象看稼轩心路
《文学教育》2009年第15期41-41,共1页徐德和 
众所周知,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词中的“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词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
关键词:“意象” 词作 稼轩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审美创造 情感 词人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辨析
《文学教育》2009年第1期115-115,共1页韩延明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团,以讹传讹。在此,谨对这三种...
关键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古代诗词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品读《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美
《文学教育》2007年第7X期106-106,共1页石丽媛 
《天净沙·秋思》有"秋思之祖"的美誉,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这首诗以区区28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悲怆凄凉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游子们羁旅漂泊的心绪。这首元曲小令由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关键词:秋思 思归 诗中有画 暮色苍茫 诗旨 借景抒情 十二个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 言简意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文学教育》2007年第11期117-117,共1页郑家芹 
一、教材简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数字,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再现了罗布泊昔日的碧波荡漾。
关键词:罗布泊 忧患意识 生态环境 实验教科书 课文 语文 借景抒情 青海湖 人教版 月牙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