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性

作品数:182被引量:26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丁国旗杨建刚徐碧辉齐鹏王刚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哲学宗教—美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审美经验的“感性”溯源与当代美育价值
《社会科学家》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孟凡君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科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FZWB001);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Z2230)阶段性成果。
在现代美学史上,审美经验概念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审美经验”进行语义溯源、本体追问和辩证反思,“感性”构成其核心语义。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史包含着感官感性、感性认知、感觉等整个语义家族的生成和流变。在当代认知神经...
关键词:审美经验 感官感性 感性认知 新感性 美育 
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及当代启示
《今古文创》2023年第6期42-44,共3页曹长滨 
马尔库塞揭示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困境,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艺术和审美之维的新感性思想,以建立艺术乌托邦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现存体制和新感性思想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技术理性 异化 新感性 艺术 审美 
美与实践--李泽厚《美学四讲》导读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年第1期6-11,共6页李骏 
《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实践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的本质与根源、美感的内涵与特征、艺术的三个层面的分析,阐析了“自然的人化”理论,形成了“积淀说”、新感性、情感本体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学说...
关键词:李泽厚 美学四讲 自然的人化 积淀说 新感性 情感本体 
康德美学与当代中国生活论美学的建构
《华夏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175-182,共8页王晓敏 杨建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BZW025);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生活论美学尝试颠覆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的康德美学,倡导“感性回归”,恢复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使美学走向“民主”。但生活论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理解并不符合康德的本意,也使自身陷入矛盾:缺乏审美发生的契机和准入标准...
关键词:日常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 审美无利害 形式的合目的性 新感性 
“积淀说”白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新华文摘》2022年第21期174-175,共2页高建平 
高建平在《学术月刊》2022年第3期撰文指出,“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李泽厚的“积淀说”包括“形式层与原始积淀”“形象层与艺术积淀”“意味层与生活积淀”三层次,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积淀说”的一个...
关键词:《学术月刊》 当代中国美学 认识范畴 新感性 李泽厚 严重缺陷 理性化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被引量:4
《学术月刊》2022年第3期183-192,共10页高建平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
关键词:“积淀说” 李泽厚 实践 新感性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的五个关键词
《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年第2期90-104,253-254,共17页江飞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与理论形态建构研究”(18BZX142)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深入发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等思想资源并对它们进行"转换性创造",李泽厚建立起"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确实为"中国实践美学"的...
关键词:李泽厚 主体性实践美学 实践 主体性 积淀 新感性 情本体 
以“形式的专制”反“理性的专制”——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之路
《喀什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66-70,共5页易飘 
面对西方极权理性对人的爱欲压抑,马尔库塞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形式”内涵,吸收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提出了“形式的专制”。它是马尔库塞用艺术来反抗现实的有力武器,贯穿了他的整个审美救赎之路。“形式的专制”...
关键词:形式的专制  艺术异在 新感性 
德育与儿童诗歌创作的有效融合被引量:1
《湖南教育(上旬)(A)》2019年第5期49-50,共2页李慧 
美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把富有艺术的、审美特质的感性命名为新感性。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每个儿童都具有新感性,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喜欢新奇的想象,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夸张地表达情感,喜欢与自然...
关键词:有效融合 诗歌创作 儿童 德育 艺术手段 新感性 马尔库塞 审美特质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美学革命——论马尔库塞“造反语言”理论的内在逻辑
《美育学刊》2016年第5期61-66,共6页程振翼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为西方学生造反运动理论导师的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极富颠覆性的美学主张,这种理论可以称之为"造反语言"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土壤,并为当时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横空出世的语言理论,看似与马...
关键词:马尔库塞 造反语言 《论解放》 “新感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