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法

作品数:34被引量:138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喻遂生吴福祥傅惠钧刘宋川王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史》《唐山文学》《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虚实字说与中国古代“语法主义”诗学的终结被引量:1
《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64-71,共8页刘竞飞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85);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401号;第412号);长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项目(长师大社科合字[2015]第009号)
自宋代诗学中兴起的虚字实字理论,不仅体现了宋人将唐人的描述型诗学推向理论演绎型诗学的学术努力,更与元明之际诗歌史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宋人诗学中的虚实字论,承继了汉人释经以明字义为本的传统,但也包含着语法学中辨明词类的思想...
关键词:虚字 实字 语法 诗学 
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唐山文学》2018年第12期127-127,共1页贾小婉 
一、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格和内心修养的教育,在人格方面,要培养责任感和坚定信念;内心修养方面,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并且在生活中不怕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人文素质教育 古代语法 
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文教资料》2014年第14期20-21,共2页喻述君 
客家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本文简单分析客家语中遗留的古汉语语法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语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不...
关键词:客家语 语法 语音 古汉语 
释梵文语法中的“上中下”——在印度古代梵文语法系统中“他”是第一人称
《文史》2011年第4期111-118,共8页李炜 
在印度古代梵文语法中,按原义并没有“上中下”这样的表述。唐代高僧义净(635—713)在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在描述印度古代语法时,用“上中下”表示印度古代语法中的人称顺序。他说:“二九韵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
关键词:古代语法 梵文语法 第一人称 印度 语法系统 “他” 《南海寄归内法传》 
断句难不难
《文史杂志》2009年第6期33-33,共1页滕文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关键词:断句 汉语 古代语法 甲式 
以虚词为主的语法研究传统探究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78-80,共3页李剑影 阎冰 
虚词研究是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解释语法研究传统形成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经学的引导,内部原因即汉语自身的特点,主要借鉴近年来语言学界出现的一些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并且内部原因是形成以虚词为主...
关键词:语法研究传统 虚词 经学 汉语 特点 古代语法 
论旧式标点符号的流变被引量:3
《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133-139,共7页岳方遂 
关键词:旧式标点符号 中国 古代语法 书面语 使用范围 
《马氏文通》对“乎”字的研究被引量:1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6期102-105,110,共5页甘斐哲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关键词:《马氏文通》 虚词研究 “乎” 介字 助字 古代语法 
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功能问题被引量:8
《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31-37,共7页张玉金 舟人 
文章讨论了西周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问题。文章指出 ,西周汉语中有“我、余 (予 )、朕、、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我、余 (予 )、朕”三个词是常见的 ,而“、吾”则十分罕见。常见的三个词“余 (予 )”、“朕”、“我”...
关键词: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句法 古代语法 
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0
《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241-246,共6页冯春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YY007);山东大学人文科学基金
本文着重论述:聊斋俚曲假设助词"着"的用法及其形成;"着"跟假设助词"可"及"时"类词的异同;方言里的连词性"不着"、"不"跟假设助词"着"的关系。
关键词:“着” 假设助词 《聊斋志异》 俚曲 古代语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