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路可逆性

作品数:34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路晴孙越韩翔沈华罗晖更多>>
相关机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镭创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凯宇工具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学物理》《物理教学》《数理天地(初中版)》《中学物理(初中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光现象的问题突破(上)
《学苑创造(C版)》2018年第10期39-40,30,共2页华庆富 
光现象是同学们最初接触物理时碰到的比较难的章节,你是不是也曾对以下问题感到困惑:如何画好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何作平面镜成像图,如何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以及如何运用光路可逆性来解题……学完本期“理科钥匙”,相信你一定能破解...
关键词:光现象 平面镜成像 光路可逆性 折射规律 光路图 物理 同学 
凸透镜成像问题的关键点
《今日中学生(中旬)(初二)》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刘庆贺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判断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是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
关键词:透镜成像 物距 初中物理 烛焰 成像实验 分界点 光路可逆性 折射光线 水平地面 发光体 
科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12期143-143,共1页陈荣快 
若学生正向思维较为活跃,而逆向思维相对薄弱,任其发展,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人的思维结构具有"五个特点"...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 逆向性 思维结构 解题能力 任其发展 光路可逆性 解题过程 敏捷性 
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年第12期91-92,共2页赵建胜 
许多学生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难,实验抽象,规律也比较难记忆,即使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只是先死记住规律,遇到一些变化的题目,还是容易错,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考虑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以下几种授课方法,仅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巧记 记忆法 授课方法 成像法 光路可逆性 教学效果 学习能力 运动轨迹 透镜成像 
光的反射那些事儿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4年第10期6-8,共3页孙雪娟 
我们能够看到太阳、电灯等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但有些物体不是光源,如桌子、课本等,我们为什么也能看到它们呢?原来是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如图1.光的反射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介...
关键词:光的反射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物体反射 镜面反射 光路可逆性 光的直线传播 射角 平行光 平整光滑 
例析光路可逆性原理的应用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2年第9期43-44,共2页陈兆军 
发生光的反射时,若光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到反射面上,则反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照射出去.发生光的折射时,若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到两物质交界面上,则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照射进另一物质中.这就是光路...
关键词:光路可逆性 原理 反射光线 应用 例析 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 光的折射 
谈谈习题配图的科学性
《湖南中学物理》2009年第7期29-31,共3页邹俊 
讲好习题课,离不开正确的配图。正确的配图,可以体现出物体受力状态,可以反应物体的运动过程,甚至可以直接从图像中得到需要的答案。习题配图对解决问题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在黑板上画出的习题配图,更要慎重。课前要仔细推敲,注意...
关键词:习题课 平抛运动 匀加速运动 求解思路 光路可逆性 最大距离 初速度 和龙 水平速度 试举 
光路可逆性的一个应用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07年第9期31-31,共1页彭立群 
在光具和光具组成像中,一切光路都具有可逆性.如平面镜成像时,物、像镜面对称:若将物置于镜另侧原成像处(假定平面镜两面都是反射面),则像必成在原置物处.平面镜成像可逆性,习惯上称为对称性.
关键词:光路可逆性 平面镜成像 应用 对称性 
用作图法解光学题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高考数学)》2007年第4S期40-41,共2页杜占英 
高中物理教科书第三册有这样一道习题:图1是一个用折射率n=2.4的透明介质做成的四棱柱镜的横截面图.其中∠A=∠C=90°,∠B=60°.
关键词:高中物理 解光 四棱柱 透明介质 作图法 垂直入射 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 光路可逆性 光路图 
应用逆向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通报》2004年第5期11-13,共3页牛留信 
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维;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
关键词:中等教育 物理教学 逆向思维 创新能力培养 运动学 光路可逆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