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实践

作品数:59被引量:7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荣江张广森丁立卿孙琳郑玉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物质:从感性实践到物的自主性——兼谈元宇宙时代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5期84-92,共9页陈吉胜 
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分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141];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088]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确立了从实践去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立场,恩格斯、列宁继承并坚持了马克思的这一立场,在批判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同时,分别给出了物质概念的定义。只有坚持从感性实践的立场出发,才能把握科学与哲学的一致性;而若从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
关键词:物质 感性实践 形而上学 元宇宙 物的自主性 
非理性何以“可见”:交往革命的心理转向与日常现实的媒介再造
《编辑之友》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张铁云 李文洁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西北少数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传播机制及路径研究”(2022M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网络视听媒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SK2023032)。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机构化运行状态,理性逻辑规制着各种元素的出场、组合调配与再生产,欲望、情感以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传播实践中被迫“让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沉降以及赋权/赋能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非理性 交往革命 理性逻辑 媒介化建构 感性实践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刘迟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9QT001)。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
关键词:感性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感性实践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内在逻辑与学习进程被引量:9
《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2期38-45,共8页刘艳 郭元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大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研究”(22JJD880026)。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
关键词:学科实践 学科观念 感性实践 社会建构 复杂问题解决 
过往未往铭序章 未来已来书正篇
《格言(上半月)》2023年第11期20-21,共2页李清彪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又是凤凰花开季,又到毕业远行时。今天,我们举行集美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在此,“有点儿特别”的我代表学校向“有些特别”的你们——2023届毕业生和家长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帮助你们成长的师...
关键词:集美大学 毕业典礼 毕业生 感性实践 师生员工 学位授予仪式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马克思的主体性革命——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的概念嬗变被引量:1
《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49-56,共8页苏红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项目号:22&ZD01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唯物史观讲授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项目号:19GJJB026)的阶段性成果。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 主体性革命 异化劳动 感性实践 全面生产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思想的三重维度
《哲学进展》2023年第5期996-1002,共7页张悦 
此前对《博士论文》的研究鲜少提及马克思在其中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阐释,这是由于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青年马克思唯物主义倾向的内在价值。这一结果既是对《论文》本身理论价值的忽视,也是对马克思早期价值倾向研究的不足。从本文的...
关键词:博士论文 政治权力 人本质 感性实践 人类解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技思想论析被引量:1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8-10,共3页孟虹 艾志强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YJAZH00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产生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科技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感性实践为核心,提出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结合,感性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技术是人本质的外化...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感性实践 科技思想 
解放·治理·共同体:阿甘本政治美学的三个向度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21年第10期56-64,共9页王大桥 刘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5ZDB023)的阶段性成果;。
批判理论参与并推动了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早期批判理论以审美救赎为进路,思考一种超拔的审美乌托邦拯救现实的可能,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后批判理论将宏大的审美救赎拆解为现实生活中微观的感性实践,后批判理论尽管将感知的变革指向现...
关键词:现实生活 审美救赎 生活语境 阿甘本 政治美学 审美乌托邦 感性实践 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的人学语境下的课程思政本质探析被引量:1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239-245,共7页黄鑫 于孟晨 马芳琴 梁正 
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大项目(SZ2059)。
为探析马克思的人学语境下课程思政的本质,文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感性实践与历史的人的解读,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应然状态是实现对古典教育及资本主义教育的双重超越。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实现这一双重超越所遵循的感性实践...
关键词:感性实践 历史的人 课程思政 双重超越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