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品数:128被引量:15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陈勇肖建新张学丽狭间直树李长银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国史学界对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早期态度析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484-489,540,共7页闫艳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本土史家撰写的一部影响巨大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专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是时,史学界主要以史实纠谬和理论质疑两种形式评估其得失。陈垣等长于考证的史家从实证角度查...
关键词: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实纠谬 理论质疑 
有方法,然后有学问——黄仕忠《书的诱惑》读后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4年第6期142-144,共3页尧育飞 
中国学者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谈论治学方法的一群人了,远在宋朝,朱熹就教人“读书法”,及至现当代,梁启超、胡适等人更是不断给后学开书单,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前辈种种所为,启后学以法门,方便来者,原是极有益于学术传承的好事。...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 治学方法 读书法 学术传承 梁启超 现当代 民国时期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收藏》2023年第11期115-117,共3页郝自巍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在1922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发表了一部备受瞩目的专著,题为《中国历史研究法》(图1)。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了从史学的起源一直到清代的“二千年来史学经过之大凡”。其中的一个重要...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史学史学科 古代历史学 发展路径 中国史学界 重要章节 研究趋向 
梁启超、钱穆同名《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理念平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27-32,92,共7页曾侨 
梁启超、钱穆同名《中国历史研究法》表达了他们对各自所处时代的史学思考。就相同点而言,二人都强调治史的现实意义;都主张史学应阐发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就不同点而言,梁启超注重辨析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希冀调和“英雄...
关键词:梁启超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思想 学术史 
一部深察细勘、寻踪探源的铸钱工艺史力作——《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读后
《中国钱币》2022年第6期61-64,共4页高聪明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历史的深度参与者,也是博通中西,纵贯古今的史学家,他对于史学研究目的和方法的观点对历史研究很有启发。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吾尝言之矣,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非史的范围。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
关键词: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历史研究法》 治史者 铸造工艺 梁启超先生 史学研究 
论世知人与桐城派人物研究的进境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1,共1页汪孔丰 
作家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论世知人又是作家研究的重要进路。论世之意,按梁启超的理解,就是“观察时代之背景”(《中国历史研究法》)。世人只有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之中,深入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秉持“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才...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 论世知人 桐城派 《中国历史研究法》 人生境遇 具体历史语境 思想心态 了解之同情 
清代西域图像志研究的力作——周轩、漆峥《郎世宁的西域画》评介
《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165-169,172,共6页秦帮兴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河图洛书"的说法,在史学领域内,也很早就形成了"左图右史"的著述传统,并留下了大量的舆图、星图、职贡图。但历史研究者真正重视起历史图像的作用,却是在近代学术观念兴起以后才开始的。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
关键词:郎世宁 图像志 《中国历史研究法》 河图洛书 近代学术 左图右史 史学领域 画中人 
巧用诗歌创情境 激趣启智培素养
《陕西教育(教学)》2022年第1期15-17,M0001,共4页李敏 
在《说文解字》中,“历,过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换句话说,历史即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的事情。人们若想了解过去或者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就必须借助一种能够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工具和媒介--史料...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穷碧落 梁启超先生 《说文解字》 文字记录 组织细胞 激趣启智 真实面目 
时空观念的内涵特征与培养策略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16期84-86,共3页唐继东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迹之为物,必与‘当时’‘此地’之两观念相结合,然后有评价之可言。"即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里的时空...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 时空观念 时空框架 培养策略探究 内涵特征 梁启超 时间和空间 史事 
“历史+”融合课程:开辟历史教育新路径——以“小人物大历史”校本课程为例被引量: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12期21-23,共3页倪立擎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中国古代史外无学……",意思是说历史学包罗万象,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领域繁多。这正与课程论中融合课程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融合课程强调,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学科,融合之后,学...
关键词:校本课程 学科融合 课程论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古代史 近代思想家 融合课程 新路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