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作品数:570被引量:9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亚宏华东林长山周志良唐书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学习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此处无声胜有声
《语文学习》2015年第5期26-27,共2页常福胜 
《最后一课》结尾的镜头非常值得品味.师:认真读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说一说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阅读,思考)生:听到“钟声”而“面色惨白”,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从此他将不能再教法语,学生们也...
关键词:《最后一课》 教学艺术 镜头 结尾部分 学生阅读 爱国情 钟声 法语 
打开《最后一课》的钥匙
《语文学习》2015年第5期33-34,共2页肖培东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一把神圣的钥匙,它把亡国恨爱国情深深地烙印在每个正直真诚的人的心灵深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评语言独特的魅力是小...
关键词:《最后一课》 钥匙 主持人 小说教学 语言 爱国情 
以“子”代“父” 张冠李戴
《语文学习》2008年第4期42-43,共2页李耕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是都德的《最后一课》。课文的作者“都德”到底是谁?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看了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之一“作者简介”之后,却不得不横生出这么一个问题来。《用书》中的“...
关键词:“父” “子” 《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后一课》 作者简介 七年级下册 《语文》 
寻找发现,享受经典——我教《最后一课》
《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38-39,共2页蒋祖霞 
《最后一课》是一篇爱国主义传统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梳理,重要语句的把握,是应该仔细品评一番的,但这还不够,于是我又板书了三个词:精妙、精美、经典。要求回到课文,从人物、情节、环境的某一角度说出你认为的“精...
关键词:《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传统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板书 中学 小说 语文 
关于《最后一课》
《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21-21,共1页高培顺 
一、关于普法战争爆发的时间《最后一课》的"预习提示"说:"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教师教学用书》在照录了课本的"预习提示"之外。
关键词:战争爆发 预习提示 教学用书 普法战争 路易·波拿巴 教师 课本 法国 时间 普鲁士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被引量:1
《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4-6,共3页本多胜一 苏思纯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对我这个不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
关键词:母语 外国文学作品 法国文学 短篇小说 阿伊努 法语 法国人 小学 日本 阿尔萨斯人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语文学习》1995年第4期5-7,共3页许汝让 
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上,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人公非他...
关键词:小说 主要人物 矛盾冲突 语文学习 不同意 受教育者 老师 普鲁士人 语言文字 读法 
何不换一种读法?——兼谈《最后一课》的人物
《语文学习》1994年第8期10-11,共2页邓春江 
听说,新编的语文教材还在继续讨论:《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是小弗朗士还是老韩麦尔?"为什么要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编者的意图何在,我们不好妄加揣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探讨"之后,学生对"主人公"
关键词:最后一课 初中一年级 麦尔 文学作品 主题思想 一个问题 选择材料 文学概念 主人公性格 事实材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