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

作品数:8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朱羽薇薛吉辰何伟蒋远桥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中学河北辛集中学扬州市新华中学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更多>>
相关期刊:《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语文学习》《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作文素材》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一花一叶总关情 只因未到伤心处——从《端正好》试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吉林教育(综合)》2013年第8Z期68-68,共1页魏金娟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同而字不同的特殊语境,这个时候教师往往会忽略掉其中意涵,殊不知这正是进行诗词审美渗透的最佳时机。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对王实甫戏曲中的《端正好》课堂诗词教学策略做以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 端正好 王实甫 诗歌意境 情感熏陶 好梦留人 崔莺莺 思乡之情 北雁南飞 黄叶 
曾经的碧云天,青春的黄花地——《端正好》多维改写范本精选
《作文素材》2012年第24期52-53,共2页
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文,几乎每一册都有一节关于古典诗词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词各有偏好,有些熟记成诵,有些过目就忘。其实,这些古典诗词都可以当做古典素材来运用。当然,运用的技巧绝不是引用那么简单。
关键词:《端正好》 古典诗词 精选 范本 改写 黄花 青春 语文课文 
“黄叶地”和“黄花地”——兼释“满地黄花堆积”
《语文学习》2012年第3期41-43,共3页蒋远桥 
《一花一叶总关情》(《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一文中,彭玉华老师记录了《长亭送别》的课堂实况:通过王实甫《端正好》“黄花地”与范仲淹《苏幕遮》“黄叶地”一字之差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炼字,理解意象,并归纳出“知人论世、...
关键词:黄花 《语文学习》 《长亭送别》 课堂设计 2010年 《苏幕遮》 《端正好》 引导学生 
改写《端正好》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11年第1期74-74,共1页朱羽薇 
东边的天空揉皱了碧云菊花残破。
关键词:《端正好》 改写 拨弦 
《西厢记》曲牌《端正好》艺术性解读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1期72-73,共2页何伟 
节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因其经典性而传唱不衰,尤其《端正好》,虽寥寥几句,情感幽深、意境绝佳。
关键词:《端正好》 《西厢记》 艺术性 解读 曲牌 《长亭送别》 经典性 
一花一叶总关情
《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32-34,共3页彭玉华 
学习《长亭送别》,师生共同赏析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诗歌意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后,我拓宽了教学内容,以加深课堂的厚度。我说:“‘碧云天。
关键词:《长亭送别》 《端正好》 诗歌意境 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 王实甫 赏析 黄花 
绝妙传神《端正好》
《语文知识》2004年第6期45-45,共1页薛吉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关键词:《端正好》 《西厢记·哭宴》 艺术魅力 中学 语文 
晏殊《蝶恋花》和杜安世《端正好》二词比较分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58-60,共3页龙希 
在浩瀚的词海中,我惊奇地读到了两首内容相似,构思相同的小令。这就是晏殊的《蝶恋花》和杜安世的《端正好》。现在,先将这两首词对照排录如下:
关键词:《蝶恋花》 端正好 安世 首词 昨夜西风 造语 艺术风格 艺术构思 殊技 彩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