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现象

作品数:41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斐张海铭刘佳王桂珍王仲轲更多>>
相关机构:岭南大学陇东学院河北大学沧州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牡丹江大学学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成长》更多>>
相关基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青年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左传》文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今古文创》2024年第44期122-125,共4页阎怡航 邓春琴 
在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非常活跃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的词类活用特别丰富,是研究词类活用现象最佳载体之一。研究王力对词类活用分类的观点可以发现,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活跃,普遍存...
关键词: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左传 词类活用 
古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推断方法
《成长》2023年第8期127-129,共3页刘娥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声律、平仄、对仗、文体限制,形成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古诗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往往表现出词类活用效果。从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入手,分析其教学意义:便于理解、记诵古诗;进行诗词鉴赏;与文言文教学互相...
关键词:古诗词 词类活用 名词 形容词 
浅谈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2022年第11期31-31,共1页陈妍妍 
在文言文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古人有时候会临时改变某些词的功能,使其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词类活用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培养语感,让他们留意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接下来,...
关键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 指导学生阅读 培养语感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新探被引量:1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19-20,共2页伦昕煜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的关系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似。兼类词是一种“语言规则”,是语言层面上对词类的归纳和认可,是汉语词义系统性和词汇规则性的体现。而词类活用是一种“语言习惯”,体现出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语言 言语 兼类词 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教学策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1年第12期61-63,共3页杨婧浛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文言文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部分,它的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本文将在借鉴分析前人相关文章的基础上,对词类活...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词类活用 教学策略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被引量:1
《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5期122-124,共3页徐锡辉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点就是词类活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在论文中,结合一定的文言文,对常见的词类活用...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推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2020年第4期23-23,共1页顾云云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者虽未改变其基本功能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大热点。对此,笔者盘点了高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几类词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 语法功能 助动词 基本功能 
论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被引量:1
《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7期167-168,共2页吴小宁 
词类的活用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的"活"是相对"死"而言的,是以一定的语言规范为参照系统,通过对比从而发现的非常态语言现象。据此,考察了词类活用的概念、分析了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把握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现象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初探
《长江丛刊》2018年第28期105-105,共1页张雪瑶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2018-130)
一直以来,词类问题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而词类活用这一现象主要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显著。但通过对大量词汇应用的观察,发现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野也为数不少。本文试图对三大实词的活用情况进行举例分析,探究对词类活用认识的一...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形容词 
文言文破音异读与词类活用现象之区分
《中学语文》2018年第24期76-77,共2页刘相春 
我们先来看一段话:所谓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在这一句中,否定副词"不"修饰"雨",可知这个"...
关键词:词类 名词 词性 百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