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鑫

作品数:12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滨州学院外语系更多>>
发文主题:文本话语译者《渭城曲》副文本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理论界》《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青蓝之争:庞德《华夏集》中“青”字的翻译
《海外英语》2016年第23期118-119,122,共3页苏玉鑫 李汝成 
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庞德汉诗英译的翻译伦理研究"(项目编号:BZXYRW1308)的部分成果
庞德中国古诗英译集《华夏集》中涉及大量汉语颜色词的翻译问题。颜色词作为各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负载意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在赋予这类词汇在喻意、言情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对...
关键词:庞德 《华夏集》 “青” “蓝” 文化 翻译 
她者的呐喊——《万家诉讼》的女权主义批评解读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年第4期41-42,68,共3页孟宪印 苏玉鑫 
《万家诉讼》是一部以中国农村妇女为主人公的小说,是一部女性文学文本;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来解读可以得出:《万家诉讼》彰显了中国农村妇女争取做人权利的主题,关照了中国农村妇女做女人的权利,展现了她们做女人的自豪感,重构了...
关键词:《万家诉讼》 女权主义批评 中国农村妇女形象 重构 
英美文学“狂欢化”教学模式初探
《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17-119,共3页苏玉鑫 丁岩堂 
随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已成为英美文学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以"狂欢化"诗学为...
关键词:英美文学 狂欢化 教学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英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00-101,122,共3页苏玉鑫 崔珊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强调专业实践学科(工具学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亦不可忽视人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学...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 人文素质 
分裂的自我:《红字》中阿瑟·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218-219,222,共3页苏玉鑫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在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生存现象学为理论观照,以R.D.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视角,分析该形象"分裂的自我"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关键词:霍桑 《红字》 阿瑟·丁梅斯代尔 分裂的自我 
王维《渭城曲》英译之译者伦理分析被引量:1
《理论界》2012年第11期133-136,共4页苏玉鑫 孟丽华 
王维诗《渭城曲》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历来备受中外诗家青睐。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五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多维阐析,管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译诗策略。
关键词:《渭城曲》 英译 译者 伦理 
《休·赛尔温·莫伯利》的文本间性分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90-91,共2页苏玉鑫 
热奈特的文本间性概念解释了文本之间的共存关系。庞德前期实验性诗歌的代表作《休·塞尔温·莫伯利》中杂糅了多种文本,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文本网络,具有明显的文本间性特征。多种文本的杂陈体现了诗人对现代英美诗歌技巧的探索,也...
关键词:庞德 《休·塞尔温·莫伯利》 文本 文本间性 
《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被引量: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78-80,共3页苏玉鑫 
庞德前期实验性诗歌的代表作《休·塞尔温·莫伯利》中杂糅了多种文本,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文本网络,具有明显的跨文本性特征。以热奈特关于跨文本性五种类型为理论观照,分析该诗作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多种文本的杂陈体现了诗人对...
关键词:庞德 《休·塞尔温·莫伯利》 文本 内文本性 副文本性 
面具背后的形象——《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叙述视角解读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09-111,共3页苏玉鑫 
以叙事学为理论参照,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结合《休·赛尔温·莫伯利》中E.P.、莫伯利以及诗人庞德三个形象,分别从叙述接受者、叙述执行者以及叙述策划者三方面,分析诗中的叙述视角问题。通过分析诗中隐含的多重叙述视角,确定不同声音...
关键词:庞德 《休·赛尔温·莫伯利》 面具 形象 叙述视角 
谈隐喻及其构建过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90-93,共4页成方志 苏玉鑫 
话语的内隐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话语表达的实际意义总是大于字面意义。话语意义的内隐性是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隐喻是一种规避外显意义的语用手段。隐喻意义的生成依赖于语境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隐喻 外显 内隐 动态性 语用策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