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方

作品数:14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赫索格》赫索格《我弥留之际》《洪堡的礼物》犹太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短篇小说(原创版)》《文学界(理论版)》《芒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究
《海外英语》2023年第19期169-172,共4页向方 
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研究课题,由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编号:SCWYH22-06);乐山师范学院2021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2021-YB-46);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成果(乐山师范学院)(川教工委函[2021]104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战略。英语文学导论课程将英语文学的学习和道德的塑造融为一体,在培根铸魂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该论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感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英语文学导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
关键词:品德培养 人格塑造 作品重组 课堂设计 教师育人 
美国文学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合与探索
《海外英语》2023年第17期202-204,共3页向方 
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研究课题,由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编号SCWYH22-06;乐山师范学院2021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2021-YB-46;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成果(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校立身之本。美国文学课程融合美国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观为一体的课程,因此美国文学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独立人格、崇高理想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在文学课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
关键词:立德树人 正确的三观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修配工》中雅柯夫的自我塑造
《海外英语》2022年第18期178-180,共3页向方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项目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伯纳德·马拉默德作品研究”(项目编号“SC16XK10”)。
文章采用新历史主义理论中的权力和人物塑造理论来探讨《修配工》中雅柯夫的自我塑造。运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反犹势力对雅柯夫的压迫,并指出否认犹太身份无法让雅科夫获得自由。然后通过人物塑造理论分析雅柯夫在狱中与反犹势力...
关键词:权力 反犹势力 人物塑造 犹太民族 犹太身份 
阿多诺文化批评视野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抗争--以《赫索格》与《洪堡的礼物》为例被引量: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37-39,共3页向方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索尔·贝娄作品研究”(项目编号:14SB0146)
本文从阿多诺文化批评的视野研究《赫索格》和《洪堡的礼物》两本小说中知识分子赫索格与洪堡在消费主义社会的困惑和迷惘。在阿多诺看来,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被商品化,成为消费品,由此大众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本文阐释了代表精英文化...
关键词: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赫索格 洪堡 文化工业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洪堡的礼物》中的文化权力研究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第11Z期30-32,共3页向方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索尔·贝娄作品研究”项目编号为(14SB0146)
索尔·贝娄的巨著《洪堡的礼物》在1976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小说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困惑和迷惘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也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崩溃,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潮激烈动荡的时期。贝尔在《后...
关键词:西特林 文化界 《洪堡的礼物》 新历史主义 
《我弥留之际》的陌生化技巧探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3-4,7,共3页向方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主张艺术是通过形式的革新来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促使人们以更犀利、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从新的角度来体验周遭的世界。《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一部晦涩难懂的杰作,本文试图通过什克洛夫斯基...
关键词:陌生化 结构 叙事视角 语言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人物的悲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29-,140,共2页向方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采用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本德伦一家给母亲送葬的过程,文本展现了一个荒诞、情感枯竭的世界。本文试图从爱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失和疏离的世界来阐释破碎的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和由此导致的...
关键词:爱的缺失 身份 疏离 
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65-66,68,共3页向方 
乐山师范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交际教学法的非艺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项目编号:JG13-ZF08)
交际法是以交际为目的语言教学方法,本文在交际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材料、课堂活动、多媒体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推进大学英语模式的改变,从而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
关键词:交际法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材料 课堂活动 多媒体教学 
论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我弥留之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49-52,共4页向方 
哲学家萨特认为,福克纳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作品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陌生化的形式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荒诞、破碎的世界,与存在主义表达的虚无观念不谋而合。文章试图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来分析《我弥留之际》中荒谬、...
关键词:存在主义 虚无 荒诞 疏离 
浅议《赫索格》中人物的怪诞
《芒种(下半月)》2013年第8期90-91,共2页向方 
2012年度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一般课题“《赫索格》的空间叙事研究”(课题编号:SCWY12-09)
怪诞是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和美学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500年,人们在罗马城一座叫"尼禄金屋"的地下室及走廊里发现了一种罕见的风格奇特的装饰画,由于在洞穴(grotta)中发现的,人们就在词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词(grot...
关键词:《赫索格》 怪诞 人物 西方艺术 美学范畴 文学艺术 绘画艺术 装饰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