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萌

作品数:26被引量:9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公共史学历史书写史学族群意识新史学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文史哲》《新华文摘》《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史学理论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音辨”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2期73-74,共2页姜萌 
“古音”与“古史”是中国传统文史之学的两大“堡垒”。“古史辨”运动完成了“化经为史”的关键转变。“古音”研究的现代化问题似乎被人遗忘了。1923年4月,汪荣宝在《国学季刊》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引发了一场“古音学上的大...
关键词:古音学 文史研究 传统学术 国学季刊 古史辨 方法论 语言学 汪荣宝 
“古音辨”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
《新华文摘》2025年第2期63-66,共4页姜萌 
“古音”与“古史”是中国传统文史之学的两大“堡垒”。20世纪20年代努力推动文化和学术现代化的中国学人,逐渐将研究聚焦到“古音”与“古史”问题上。“古史”研究的现代化问题,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
关键词:文史研究 整理国故运动 古史辨 中国学人 学术现代化 基本共识 新文化运动 古音 
“古音辨”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186-203,208,共19页姜萌 
1923年,中国语言学领域围绕古音研究的“科学准绳”爆发了一场“古音辨”。经此辩论,“科学”导向的现代研究范式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古史辨”和“科玄论战”。“古音辨”和“古史辨”攻克了中国传统学术“古...
关键词:古音辨 古史辨 科玄论战 唯物史观 
中国公共史学的两次启动及其展望被引量:1
《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5期72-83,158,159,共14页姜萌 郑泽宇 
四十余年来,中国公共史学有过两次启动。第一次启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结合中国史学传统,学人在“史学危机”背景下对中国史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应关注现实、走向大众,以知识为人民大众生活生产服务的学界共识。但是,由于缺少社会...
关键词:公共史学 史学危机 自主的知识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及其探索——基于中国人民大学HP与ESH项目的讨论被引量:1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期42-51,124,125,共12页姜萌 
中国人民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历史学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新文科建设面临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如何互动,“通人”与“专家”是否可以兼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如何接轨。这三个问题既是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亟待探索并形成共识的重...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 复合型人才 HP ESH 
新文科视野下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被引量:8
《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5期28-32,84,共6页姜萌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历史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三个体系’建设”;2019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文史哲融通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改革)成果。
历史学的新文科建设面临三个突出的挑战:学科意识与综合培养的明显冲突、历史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出现隔膜、知识讲授过多但研究素养培养不足。从实践探索经验来看,扎实落实“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层次丰富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 历史学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范式转移与继往开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一百年被引量: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46-59,195,共15页姜萌 
10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萌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文献学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意识形态化时期(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唯物史观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会通时期(21世纪以来);四个范式:文献学范式、意...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之史 史学认识论 史学史范式 史学研究素养 
“明是非”与“别真伪”——对清末民初文史研究取向的检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92-102,共11页姜萌 
中国学术思想界在甲午惨败后出现了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深刻批判的动向。他们肯定西学、批判中学的本意,是要为衰弱的中国寻找救亡图存药方。意想不到的是,对传统学术的新认识却开启了中国人文学术的去价值化运动:"六经"从辨明"是非...
关键词:现代人文学术 道德价值体系 去价值化 学术认识论 国民道德 
影响民国史家书写“民族问题”的三个因素——从吕思勉对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批评说起被引量:6
《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31-40,共10页姜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思勉先是批评傅斯年在书写东北族群历史时“隐讳而不能尽言”,后又批评顾颉刚关于“民族”“汉族”等概念不宜使用的观点。吕思勉对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批评,反映出影响民国史家书写“民族问题”的三个因素:族群认识差...
关键词:族群意识 历史书写 民族问题 吕思勉 民国史学 
怎样正确认识史学与人民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6期67-68,共2页姜萌 
近年来,随着公共史学在中国大陆的不断发展,在回答“为什么要发展公共史学”这一问题时,不少研究者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人民需要史学,史学也需要人民。换言之,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史学的公共化,史学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参与。
关键词:公共史学 公共化 人民 正确认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