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娣

作品数:24被引量:6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四行诗英诗汉译莎士比亚英诗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语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山东外语教学》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本质主义到世界主义:身份认同视域下的希尼十四行诗研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王改娣 陈鸣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项目编号19ZDA2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身份政治一直是希尼诗歌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褒扬者认为希尼是其族裔身份的建构者,批评者则认为他是一位神话制造者。单维、静态地看待希尼会遮蔽其身份美学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伦理深度。从早期的族群依恋,到中期的主动疏离、中后期的二...
关键词:希尼 十四行诗 身份认同 本质主义 世界主义 
动物的凝视:“人类世”语境下特德·休斯的共同体想象被引量:1
《山东外语教学》2022年第5期88-96,共9页王改娣 严云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项目编号:19ZDA293)的阶段性成果。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人类占据主导地位,动物被视为他者。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人类与自然的对话经历了破碎和重构的过程。英国诗人特德·休斯发挥文学想象来书写动物,阐释了人类世语境下动物话语对人类自我身份构建的作用。通过四重...
关键词:特德·休斯 动物凝视 人类世 共同体想象 
彭斯诗歌百年译介综述——兼评译著《彭斯诗歌精选》被引量:3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34-40,共7页王改娣 陈鸣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译者’为中心的文学翻译口述史研究"(17BWW028)成果之一
彭斯诗歌译介在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他的作品早年已有相当数量被译成汉语,但近年来译者参与度不高。历史变迁中,彭斯诗歌研究不断深入,从粗浅介绍异邦新声,到分析其诗艺,再延伸到发掘彭斯诗歌的苏格兰性特质。随之而来的译风变化则体...
关键词:彭斯 诗歌 译介 《彭斯诗歌精选》 
英国早期现代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误读”与重释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年第2期12-22,共11页王改娣 
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真相”(12YJA752024)的阶段性成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肇始期,英国作家王尔德、萧伯纳和哈里斯不约而同把眼光投向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误读”和重释。他们从莎士比亚的身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伦理语境三个方...
关键词:早期现代主义作家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有意误读 重释 
21世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述评被引量:4
《外国文学》2014年第6期44-52,158,共9页王改娣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真相"(12YJA752024)
进入21世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更为多样化。从2000年到2014年的15年间,传统历史视角和新批评仍占一席之地。前者结合历史探究诗中谜团,后者用"细读法"深入研究诗歌文本。20世纪末出现的文化研究批评继续风行,尤其性别研究视角成为新...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21世纪 文化研究 跨学科 全球化 
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被引量:9
《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26-31,共6页王改娣 杨立学 
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英美诗歌多模态教学"的部分成果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域下,从文化、意义和模态三个层面对英诗进行多模态话语研究。根据英语诗歌的特点,对以上三个层面进行范畴细化:文化层面从前知识结构和语类结构出发,意义层面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出发,模态层面从模态...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英诗 文化层面 意义层面 模态层面 
现代谎言下的历史真相——评麦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世界:前奏曲》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2年第1期80-81,共2页王改娣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世界:前奏曲》中,麦茨借助传记批评的视角,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围绕创作动机、同性爱、婚姻观和女性身份定位等诸多敏感问题,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分析,澄清了学界相关误读和曲...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历史真相 前奏曲 世界 谎言 现代 文艺复兴时期 文化背景 
试论英国儿童诗歌的兴起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年第9期93-95,共3页王改娣 
同济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项目"英国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
英国儿童诗歌的创作以18世纪为分水岭,之前寂然,之后兴起并繁荣。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儿童诗歌 英国 18世纪 社会思潮 分水岭 
多元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外国诗歌翻译与“五四”新诗诞生被引量: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78-181,192,共5页王改娣 潘丽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诗歌 中国新诗诞生 
《W.H.先生画像》中的文化空间错位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76-80,85,共6页王改娣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2024)成果之一
在《W.H.先生画像》中,王尔德从同性爱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解读,把其中的爱情归属为古希腊哲学家热烈赞美的"爱恋男童"爱情模式,隐秘地为自己的同性爱进行了辩解。事实上,王尔德这种做法是把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维...
关键词:王尔德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同性爱情 文化空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