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戈

作品数:14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都柏林人》新历史主义解读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文化交流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时代文学》《时代文学(上半月)》《文学教育》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探索——以中国文化交流英语课程为例被引量:5
《教育观察》2020年第37期58-60,67,共4页周可戈 
成都理工大学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文化交流英语》数字教材建设”(JG183068)。
为推进教学信息化及课程改革,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然要求。成都理工大学公选课中国文化交流英语尝试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循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KWL+"...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中国文化交流英语 “KWL+”学习策略 同步提升 
目的论视角下清末拜伦传记翻译被引量:1
《社科纵横》2019年第6期103-106,共4页周可戈 
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目的论视角下清末文人对拜伦的译介研究——以传记为例”(项目编号:2017TRC-11)研究成果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学者由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文献转向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清末文坛掀起的“拜伦热”由最初对拜伦作品的翻译转向了对拜伦传记的翻译。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目的原则在...
关键词:拜伦传记 目的论 创造性叛逆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101-105,共5页周可戈 刘永志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英国文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13BZW106)
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 中国化 质疑精神 抗争元素 改造国民性 
无意识中的真实世界探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与《狂人日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65-70,共6页周可戈 张冬梅 肖凯 
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乔伊斯与鲁迅小说人物的比较研究"(2008Y1213)
乔伊斯和鲁迅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狂人日记》中,分别运用意识流手法对人性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并打破文学、历史、政治、伦理学的边界发现美学和政治权力的空缺,对大叙事历史进行了大胆颠覆,展现了主人公无意识领域所探寻的历...
关键词:意识流 颠覆 大叙事历史 历史语境 展望 
“颠覆”与“抑制”中的自我塑造——乔伊斯《死者》与《阿Q正传》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被引量: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S1期5-7,共3页李珊 周可戈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08年度课题青年资金资助项目"<都柏林人>新历史主义解读"(项目编号SCWY08-27)的研究成果之一;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乔伊斯与鲁迅早期小说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8Y1213)的研究成果之一
"自我塑造"是新历史主义的主要概念,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学形象的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和社会文化的合力中形成的,主要表现为自我意志对既有权力结构的"颠覆",以及为了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而对这一颠覆所进行的"抑制"。本文从新...
关键词:自我塑造 颠覆 抑制 协和 《死者》 《阿Q正传》 
《都柏林人》童年篇对基督教会大胆书写探析
《山东文学》2010年第5期110-112,共3页周可戈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08年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都柏林人》新历史主义解读”(项目编号SCWY08-27)成果;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乔伊斯与鲁迅小说人物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8Y1213)阶段性成果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运用于《都柏林人》各篇的艺术手法。《都柏林人》童年篇中几个教会学校天真无邪的少年,在追求惊险刺激的梦想时遭遇难以名状的挫折,转瞬即逝的精神顿悟反映了作者捕捉人物心灵与外部环境对撞的过人之处和从孩童内窥视...
关键词:精神顿悟 《都柏林人》童年篇 挫折 重写历史 
模糊语言的交际性与文学性被引量:2
《文学教育》2010年第13期131-133,共3页张冬梅 周可戈 
成都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幽默与谎言的对比研究>;编号2008YK12
人类语言交际中到处充斥着模糊概念。模糊语言在交际中会起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是语言陷阱,为欺骗和谎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模糊语言的交际性产生于逻辑错误、语义模糊、文化知识缺省、语用模糊等交际实际和策略中。模糊语言的文学性主要...
关键词:模糊语言 交际 文学性 联想 美学效果 
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断裂和臣服——《都柏林人》精神瘫痪主题的再解读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周可戈 李珊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08年度课题青年资金资助项目"<都柏林人>新历史主义解读"(项目编号SCWY08-27)阶段性成果;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乔伊斯与鲁迅早期小说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8Y1213)阶段性成果
《都柏林人》从长期统治人类心灵的道德领域出发,展示了基督教权力话语对爱尔兰人民的道德训诫。小说人物在接受基督教道德审判时出现理性与非理性的断裂,非理性向理性臣服的结局,呈现出各式精神瘫痪的表征。乔伊斯通过《都柏林人》对...
关键词:理性 非理性 断裂 臣服 精神瘫痪 
基督教文化传统与弥尔顿人学观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李珊 兰红梅 周可戈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弥尔顿诗学观"(项目编号:ZM0003)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
关键词:基督教传统 弥尔顿 人学观 
不堪承受的精神瘫痪——《姐妹们》孩童视角下弗林神父死因探寻被引量: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3期56-58,共3页周可戈 
《都柏林人》是一部既独立成章又有机结合的短篇小说集,每篇互为前提和背景。本文对《都柏林人》进行整体解读,探究首篇《姐妹们》中孩童视角下弗林神父的死因,揭开"时代叛逆"乔伊斯对天主教口诛笔伐的意图。
关键词:《都柏林人》 整体 《姐妹们》 死因 口诛笔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