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人

作品数:61被引量:430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思维概念思维庄子黑格尔非实体性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哲学研究》《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道思之我思被引量: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5期5-9,共5页王树人(老树) 
如果用义理的方式去追寻"道",永远品不出"道"的真味,"道"有"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的特点。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支撑和塑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西方中心论已经破产。以往被边缘化的非理性思维及其语言文字,例如中国的悟性象思...
关键词:“道” 道思 象思维 悟性之思 
关于黑格尔哲学与现代外国哲学的访谈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5年第2期24-32,共9页王树人 
在王树人(老树)先生出版于1985年的黑格尔哲学研究著作《思辨哲学新探》编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大系丛书于2012年再版时,有访学者拜访了该书的作者,着重讨论黑格尔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以下是访学者的提问和作者...
关键词:黑格尔 合理内核 哲学 社会科学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道家的视野、境界与情怀被引量:2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10-13,共4页王树人 
道家的视野、境界与情怀三者是三而一和一而三的统一关系。若采用以道观之的视野、道法自然的境界和天道无为的情怀来对待人生,则能抵制和克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负面影响。它对现实和世界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以道观之 道法自然 天道无为 
最高价值的失落与追寻——兼评上帝的爱与儒家的爱被引量:3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7-62,共6页王树人 
尽管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最高价值理念形式不同,但在内涵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都以至善大爱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代世界性的精神危机,集中表现在最高价值理念的失落与缺失。无论西方"上帝死了",还是中国同"圣与仁"的...
关键词:儒家 基督教 “虚无主义”  
关于西方新史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28-34,共7页王树人 
西方新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步,是在史学领域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所谓微观史学之"碎片化",不过是打破宏大叙事独尊的僵化,使史学多元化。就破除文学与史学不可逾越的界限而言,有些趋向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家的...
关键词:新史学 微观史 后现代主义 想象 象思维 
散论多元史观——历史哲学散步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5期32-39,共8页王树人 
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的革命,都源于打破史学研究定于"独尊"的僵化和求索历史本真的理想。多元化带来的创新乃是这种革命的手段。西方肇始于古希腊的实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于其史观的深远影响,使史学难觅历史本真而长期停滞于历史的外壳。...
关键词:布克哈特 海登·怀特 柯林武德 审美 隐喻 碎片化 批判 
一封关于历史哲学的学术通信 读刘家和先生《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的驳论》随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5期34-37,共4页王树人 
读了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大作后,作者有所思有所想,写就属于学术通讯的论文。主要就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本质的看法以及黑格尔对中国历史歪曲等问题,与刘先生作学术交流。在刘先生对黑格尔正确批评之外,作者提出为黑格尔辩护...
关键词:黑格尔 历史 自由 《历史哲学》 现代性 
全真道教之文化底蕴初探--王重阳诗魂育全真评析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15-23,共9页王树人(老树) 
研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思想的第一手材料,不是《十五论》,而应是重阳之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形成的主导思维方式是"象思维",具有诗艺性、悟性之特征。全真道教创始人,以诗词或以具体实物等隐喻方式,陶铸自身和教诲弟子,正是体现中国...
关键词:象思维 全真道 外丹 内丹 三教合一 
玄思“他者”——关于人类精神危机的一种反思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5-8,共4页王树人 
中国"天道"与西方"基督教上帝说",在世界观上都绽放出大视野和高境界的动态整体观。不过文明之发展,却使这种整体观在建立差异或"他者"中被打破。人类在追求由多样性"他者"构成的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陷入无穷"他者"统治的异化之中。...
关键词:他者 上帝 天道 Khora 异化 实体 
文化观转型与“象思维”之失被引量:19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5-9,共5页王树人 
20世纪初以降,自从教育制度西化之后,在开启科学思维理性之窗时,却关闭了自己"象思维"的悟性之窗,致使中国学人陷入失去主体话语境地。后来几代学人,由于只有单一科学思维理性,以至于不能真正进入和领会中国传统经典。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关键词:象思维 概念思维 悟性 理性 实体 非实体 诗意联想 会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