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晓娟

作品数:15被引量:2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小说塞林格雷蒙德·卡佛病理诊断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时代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空白与重复——评卡佛的《真跑了这么多英里吗?》的叙事手法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180-181,共2页郎晓娟 
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201018536)的阶段性成果
《真跑了这么多英里吗?》是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早期作品之一。小说行文简洁,在空白的语境下,又有着大量的重复现象。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整部小说韵味十足,隽永耐读。
关键词:雷蒙德·卡佛 空白 重复 
一部建立在对话原则上的作品——评雷蒙德·卡佛小说集《大教堂》被引量:3
《学术界》2010年第9期233-237,共5页郎晓娟 
小说集《大教堂》是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晚期代表作,共分11篇,分别讲述各自独特的故事,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遵循着严密的布局,无论是作者与作品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还是作品篇章之间都遵循着对话的原则,对话使得整部小说张...
关键词:雷蒙达·卡佛 《大教堂》 对话 
后喻性·道德恐慌·大众歇斯底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文化病理诊断被引量:4
《外语研究》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郎晓娟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之《麦田里的守望者》以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逃学三日的人生历程,展示了美国社会乃至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扭曲与危机,也"临床性地深度描述了"美国文化在主体行为、主体心理、情感结构等表层与深层的病理特征。本文以霍...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化病理 后喻性 道德恐慌 大众歇斯底里 
霍尔顿:美国三喻文化的一面折射镜被引量: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91-93,共3页郎晓娟 
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一代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三喻文化的特征:后喻文化的失效、并喻文化的失衡以及前喻文化的召唤。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三喻文化 
地方高校新生英语听力学习状况调查与学习策略——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86-88,共3页郎晓娟 
2008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州师范学院新生的听力学习状况,以及听力学习过程中最常用、最不常用的听力学习策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在新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学习中得到进一步重视,但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因此,需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听力水平 教学策略 
承继并颠覆着——《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浪子回头”之戏仿
《时代文学》2009年第5期206-207,共2页郎晓娟 
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以圣经故事"浪子回头"为原型,在继承这一西方的成长小说原型的故事情节基础上,对其中的叙述视角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反抗式的戏仿.通过对"浪子回头"原型故事的继承和改造,<麦...
关键词:戏仿 《麦田里的守望者》 浪子回头 叙述视角 人物形象 
刍议词汇对比现象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02-104,共3页郎晓娟 
翻译的目的是找出一个与源语语言项目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对等的目的语项目,而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因此,词汇对比与翻译的关系极为密切。
关键词:词汇形态对比 词汇语义对比 词汇语势对比 
仿作:《年轻的布朗先生》互文性解读
《山东文学》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郎晓娟 
《年轻的布朗先生》(Young Good-man Brown,1835)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力作。小说以17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萨勒姆镇为背景。
关键词:成长小说 布朗 互文性 纳撒尼尔·霍桑 短篇小说 仿作 伊甸园 马萨诸塞州 人物原型 新英格兰 
从本色化叙述语言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被引量: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98-100,共3页郎晓娟 
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0729)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从主人公霍尔顿所呈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粗俗语和俚语入手,借用心理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一叙述语言所折射的心理,以揭示文本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本色化叙述语言 成长主题 粗话 俚语 
曼斯菲尔德与张爱玲文学风格之比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95-97,共3页于海静 郎晓娟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张爱玲是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她们的写作风格,二是她们的写作技巧。两位作家都是通过细小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题材来表现人生真谛。她们都以其女性独特的观...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张爱玲 文学比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