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作品数:15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意象图式及物性情态元话语语篇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群文天地》《短篇小说(原创版)》《时代文学(上半月)》《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语言政策与语言习得规划》评介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9年第2期87-95,共9页沈茜 
Maarja Siiner,Francis M.Hult&Tanja Kupisch(Eds.).2018.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nning.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VIII+255 pp.《语言政策与语言习得规划》是《语言政策》这套书的第15...
关键词:语言习得 语言规划 教学和学习 情景化 LANGUAGE 实证角度 
元话语研究的范式和分类
《北方文学(下)》2018年第7期219-219,共1页沈茜 
元话语的主要功能帮助作者建构语篇、表述作者的态度以及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本文对元话语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梳理,从四种不同的元话语研究模式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元话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框架。
关键词:元话语 人际性 反身性 
解析元话语在语篇建构中的功能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年第12期204-204,165,共2页沈茜 
自从1959年Zellig Harris提出元话语这一概念以来,学者的研究范围从研究语篇包含的内容扩大到研究语篇的人际手段。元话语理论把写作过程看作社会活动,认为交际活动不仅交换信息、商品或服务,而且涉及交际参加者的性格、态度和观点。本...
关键词:元话语 功能 语篇 
基于体裁的教学法:社会角度下对过程教学的反思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年第16期232-232,共1页沈茜 
过程教学一直以来在写作教学中应用广泛,但其以学生自我发现为导向,缺乏规范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语言的人际交往关系。此文首先对过程教学法在写作中的弊端给与阐释,指出以体裁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过程教学法的缺陷,针对语言在社会语...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 体裁教学 社会 写作 
迪金森诗学特征的认知阐释
《雪莲》2015年第4X期47-48,共2页沈茜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影响文学反应与诗学结构的认知过程,其象似性功能将文学的创作看做是对生活感悟的再现,有助于读者对体验性心智的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阐释迪金森诗学中的意象图式,读者对诗歌的创造过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意象图式 认知诗学 诗学特征 
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诗学中的意象图式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第05X期51-52,共2页沈茜 马少琼 
莱考夫在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语义研究不仅是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述,还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及人的隐喻概念体系来研究。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的认知特点是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
关键词:意象图式 认知科学研究 莱考夫 基本认知 完形 真值条件 诗节 弗罗斯特 语义研究 语言学分析 
《到灯塔去》叙事语境中的场景对话分析
《长城》2014年第02X期149-150,共2页沈茜 
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第一部分"窗口"描写拉姆齐夫妇及他们的八个孩子在小岛海滨别墅里很寻常的一天。他们计划第二天到灯塔去,但最终因为天气原因没有出行。小说第二部...
关键词:《到灯塔去》 拉姆齐 对话分析 伍尔夫 到灯塔去 普鲁 小说叙事 话语理解 自反性 言语事件 
从《背叛》到《归家》解读品特的背叛观被引量:3
《芒种(下半月)》2014年第1期60-61,共2页沈茜 
在现实生活中,背叛是一种违背道德仁义并引以为耻的行为表现,但这一不光彩的行为在品特的文学作品中则富有别样的意义,他对背叛持中立的态度,甚至这种背叛意识和行为围绕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因此,透过背叛者的视角来解读品特的...
关键词:《背叛》 品特 解读 行为表现 文学作品 现实生活 道德仁义 思想斗争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就职演说
《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X期163-163,165,共2页沈茜 
批评性话语分析以语言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目的是解释语言使用与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以及人际功能的情态两方面分析了奥巴马就职演说,挖掘其如何运用语言来建构他的新领导人形象。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 及物性 情态 
概念整合对诗歌隐喻的认知阐释——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Getting There的解读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4期118-120,共3页沈茜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建构与推理机制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非规约隐喻。本文以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Getting there为例,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阐释了隐喻是如何在此诗中建立且相互联系的,并指出相同输入空间的合成...
关键词:输入空间 合成空间 层创结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