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川兵

作品数:16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大惊小怪近代汉语辨正《宋史》勘误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励耘语言学刊》《语文建设》《古籍研究》《语言学论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华正音》连-介词“混/浑”用例几则被引量:2
《中国语文》2017年第1期108-111,共4页赵川兵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11CYY046);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地理存在状态的类型研究”(13YYC014)阶段性成果
作为语言学研究的资料,域外纸本文献尤其是域外抄本汉语教科书还未被充分利用,新发现朝鲜人编的汉语教科书《中华正音》诸抄本即是其一,其中连一介词“混/浑”的发现对探讨汉语方言中诸多不明来源“h+(U)+a+n/m/ng”系列连...
关键词:介词 正音 中华 汉语教科书 语言学研究 纸本文献 汉语方言 朝鲜人 
汉语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历史与北人南迁——以“擦拭类词”为例被引量:1
《语言学论丛》2016年第1期261-304,共44页赵川兵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11CYY046);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地理存在状态的类型研究”(13YYC014)阶段性成果
语言的扩散与分布同人口的迁徙紧密相关,就汉语而言,北人南迁是汉语由北向南扩散、形成方言及语言层级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在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与历史扩散的比对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一组基本词'擦拭类词'的考察实例来看,其在现代...
关键词:基本词汇 地理分布类型 北人南迁 
现代汉语方言“采摘类词”的共时差异及其成因、整合
《励耘语言学刊》2014年第1期82-100,共19页赵川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项目号:11CYY046);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地理存在状态的类型研究”(项目号:13YYC014)阶段性成果之一
汉语方言中"采摘类词"的主导成员数量有限,其差异却相当复杂,具体有成员组合形式多样、时代层级多样、演变度深浅不一、能指所指错位等。这种复杂性的主要根源在于北人南迁的波次浪潮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汉语方言采...
关键词:采摘类词 差异 成因 整合 北人南迁 社会生活 
王梵志诗释义辨正一则
《汉字文化》2013年第6期70-73,共4页赵川兵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2011SJB740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11CYY046);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地理存在状态的类型研究”(批准号13YYC014)
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卧转莫缠眠。万一无常去,免至狱门边”(《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240”)释义纷纭,详如是:
关键词:王梵志诗 释义 辨正 
“朱门酒肉臭”之“臭”字解——兼谈“臭”字解法的应用被引量:3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24-26,共3页赵川兵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2011SJB740015)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专指不好气味义。从气味义上位词到专指不好气味义的演变有语言的...
关键词:朱门酒肉臭  stink smell ODOR 
王梵志诗释义辨正一则
《励耘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223-229,共7页赵川兵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2011SJB740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11CYY046)
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卧转莫缠眠”理解纷纭,主要集中在对“须”“侧”的理解上,其中关键在于对佛家“钟”诸般功用及佛家“卧法”、“敬礼”等清规的不明。诗中“须”实为“虽”义,“侧”即“侧卧”,诗句意当为“虽然在睡中,听...
关键词:王梵志诗    
“行歌”与“艳歌”
《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42-43,共2页赵川兵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2011SJB740015)阶段性成果
《干将莫邪》《艳歌罗敷行》(《陌上桑》)广为中学课本选用,然而对《干将莫邪》中“行歌”、《艳歌罗敷行》中“艳歌”的理解多有误,有必要再谈。 《干将莫邪》“行歌”原句为:“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诸家课本译文多为:“...
关键词:艳歌 《干将莫邪》 中学课本 《陌上桑》 “行” 罗敷 译文 
古代“婴儿”不都是奶娃
《语文知识》2012年第4期48-49,共2页赵川兵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201 1SJB740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词汇存在状态的层级研究"(11CYY046)阶段性成果
先秦两汉的"婴儿"与今"婴儿"义相差甚远,它相当于今"婴儿"、"幼儿"、"儿童"义的合集,《史记·高祖本纪》中"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之"婴儿"正是如此。魏晋以后,"婴儿"开始与今"婴儿"义趋同。英语中"infant"义域也有历时的变化,不过其方向...
关键词:婴儿 奶娃 合集 
说“大惊小怪”有“大呼小叫”义
《励耘语言学刊》2010年第2期229-235,共7页赵川兵 
宋元以来,语言中的"大惊小怪"词义有了转化。差不多出现了"大呼小叫"义,有的地方几乎同"大惊小怪"可互换。"大惊小怪"的这一变化原因历史文献中并无过多的反映,不过仍有迹可寻。
关键词:大惊小怪 大呼小叫 宋元 
连词“和”的来源及形式被引量:5
《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83-91,共9页赵川兵 
连词"和"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和"本为"唱和"义,连词"和"与本义无关,而是"龢"的假借字;一种认为"和"本为动词,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出连词的用法,那么也就无所谓假借。本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和""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连词   来源 形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