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嵩昱

作品数:18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叙事女性电影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石门坎话语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人民论坛(中旬刊)》《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评鉴》《创作评谭》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重性张力--侗族大歌的审美共通性及民族文艺发展路径研究
《艺术评鉴》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何嵩昱 
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语言文化交流互鉴研究”(编号:ZDA145-14)子课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中文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方略”;文化和旅游部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安顺地戏的对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5DY35);贵州师范大学2024年度“大思政课”项目“基于地域文化自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贵州为例”;贵州省202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屯堡文化国际社交媒体的外译与传播研究”(编号:2024YJSKYJJ205)。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地域--制度--语言--生活”四位一体的文化表征系统,既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标识,亦在跨文化传播中演绎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重性张力。通过分析侗族大歌自然地理形塑的声景特质、社会组织催生的制度基因、无文字传统强化...
关键词:侗族大歌 民族性与世界性 跨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谢经》看布依族死亡观念及形成原因
《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5期114-122,共9页何嵩昱 邓婷婷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贵州布依族传统生态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GZZD62)的阶段性成果。
《古谢经》是布依族文化经典——“摩经”中用于丧葬超度仪式的经书,蕴含了布依族人对死亡的预设和遐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布依族的死亡观念。《古谢经》认为人的死亡只存在于肉体,而灵魂会永生。经词多次提及“灵魂”以及灵魂所归之处,...
关键词:古谢经 布依族 死亡观念 灵魂续世 
浅谈红色文艺的守正创新之道——以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为例
《创作评谭》2022年第6期11-13,共3页何嵩昱 
红色文艺具有重要价值。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红色”一直是贯穿我国文艺创作的一条主线。当前我国红色文艺的创作局面可谓繁荣,但热闹的表象下也潜藏着困境:当代社会语境与传统红色故事的相关性正日渐减弱,社会构成高度商品化、社会生活...
关键词:红色文艺 大众审美 文艺创作 守正创新 接受度 社会语境 平面化 娱乐化 
20世纪欧美“汉风诗”兴起之因
《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34-42,共9页何嵩昱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汉风诗资料整理与中国诗学精神的国际传播研究”(19GZZD02)。
“汉风诗”是欧美诗人借中国古典诗歌的元素,突破自身文学的固有藩篱,将中国风格与欧美传统相融合,开创的独具特色的诗歌表现形式。汉风诗兴起于20世纪欧美文坛并非偶然,实则20世纪欧美社会的文学、文化、思想之需与远东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键词:汉风诗 欧美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中西文化 
历史困境下的女性命运——苏童小说《红粉》主题探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年第3期54-58,共5页李润菡 何嵩昱 
中篇小说《红粉》是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秋仪、小萼两位女性角色置于同一生存环境与时代背景中,并使二人与同一男性——老浦产生感情纠葛。通过展现她们的价值选择以及她们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作者塑造出两...
关键词:《红粉》 女性 历史 妓女改造 
柏格理石门坎办学经验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以课程与教材教法为例
《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4期119-127,共9页何嵩昱 杜晓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BSH015)
20世纪的贵州威宁石门坎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应苗族和黔滇川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石门坎学校创办者柏格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育模式,全面拓展教育对象的认知,将石门坎的教育推向了辉煌,塑造了民族地区农村...
关键词:石门坎学校 柏格理办学经验 20世纪 贵州威宁 
夏目漱石小说叙事美学一窥——细读夏目漱石小说《我是猫》被引量:1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84-87,91,共5页何嵩昱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动物叙事 可靠叙事 不可靠叙事者 叙事策略 叙事美学 
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考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3期261-272,共12页何嵩昱 
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16)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清照不仅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有影响。李清照的词作自20世纪初叶进入英语世界,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译介与传播,如今已在英语世界确立了经典的地位。本文以全面详实的资料系统回顾了李清照词作在英语世界的...
关键词:李清照 宋词 英语世界 译介 
传教目的下的美育操作透视——“石门坎现象”的美学分析被引量:2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年第9期156-158,共3页何嵩昱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石门坎现象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BSH015
文章从美学与美育的角度对"石门坎现象"进行解析,发现英国传教士将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审美化、艺术化,以"先美育,后布道","先办学,后传教"等方式于艺术和审美活动中传播基督教,使宗教在浑然不觉间植入石门坎苗民的情感,进入苗民的生活。...
关键词:石门坎现象 基督教 美学 美育 
《晚秋》不和谐的双声: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
《电影文学》2013年第15期18-20,共3页何嵩昱 
《晚秋》是一部由亚洲导演执导,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的电影,自2011年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映后引起较大轰动。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晚秋》的话语建构,发现影片极力凸显美国亚裔流散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文化身份认证,但...
关键词:《晚秋》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流散批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