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钧

作品数:43被引量:10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汉语选择问句正反问历史发展疑问句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方言》《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无时无刻”再论
《中国语文》2025年第1期87-93,128,共8页傅惠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20&ZD298)的阶段性成果。
“无时无刻”在明初已见使用,其否定义和肯定义的不同用法,在明清时均已出现。其中肯定义的形成,内源于语言形义关系的历史传承,外起于修辞动因的驱动与语境的催生,是语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时无刻”的不同用法均有独特的功...
关键词:无时无刻 肯定 否定 规范 
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2期149-150,共2页傅惠钧 
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辞学属性的“语言”“言语”之争,“大语言修辞观”认为修辞学的对象不是索绪尔概念中的语言或言语,而是其上位的“言语活动”,即“大语言”,并主张建立二级符号体系,“在修辞应用中,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语言符号...
关键词:修辞意义 修辞情境 言语活动 交际内容 语言符号 符号体系 修辞观 修辞符号 
汉语修辞与词汇互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被引量:1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傅惠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20&ZD29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会话语篇表情行为标志的语用特征研究”(19BYY026)。
修辞与词汇互动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对该项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全文分为立足词汇的互动研究、立足修辞的互动研究、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互动研究的后续推进等四个部分。文章认为,要将该项研究进一步推进,认识上须要明确修辞与词汇的互...
关键词:修辞 词汇 互动 
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被引量:3
《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4期74-85,共12页傅惠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ZD29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会话语篇表情行为标志的语用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9BYY026)的阶段性成果。
修辞与词汇在互动中发展,这是语言本质所决定的。词汇修辞化,是作为语言符号的词汇在修辞主体达成修辞旨意的运作中转化为修辞符号的过程,存在常与变两种不同形态,其生成机制可从语言内外两个层面来认识。修辞词汇化可有广狭二解。本研...
关键词:词汇修辞化 修辞词汇化 修辞动因 初化 熟化 固化 
同分异构词的形成条件与机制被引量:5
《辞书研究》2022年第3期85-95,共11页傅惠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ZD298)的阶段性成果。
同分异构词是指同一个词形可分析为不同的结构分别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其构成有多种类型,“动宾-定中”类占绝对优势。其形成条件,语言内部主要表现为构词语素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内部结构的关联性等;语言外部主要表现为修辞动因的驱动...
关键词:同分异构词 词汇化 修辞动因 潜性结构 
通感词的实质、类型及特征被引量:1
《现代语文》2022年第5期4-13,共10页傅惠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2020&ZD298)。
通感词是通感修辞在词汇层面的固化现象。研究发现:1.通感词具有原型范畴特征,宜从不同维度作出界定;2.通感词包括“通感生义”和“结构异配”两种通感模式,其中,单音节通感词只有通感生义式,复音节通感词则两式兼具;3.通感词感觉挪移...
关键词:通感 通感词 通感生义 结构异配 修辞现象词汇化 
建议用“■”作第三人称统指之字
《汉字文化》2021年第13期146-147,共2页傅惠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批准号:20&ZD298)的成果。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区分性别的分指形式,没有统指形式,给应用带来了不便。文章建议用"■"来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统指形式,用"■们"表示复数统指形式。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  
从学科的交融与互动中寻求辞格审美的发展规律——读宗廷虎、陈光磊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被引量:1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06-112,共7页傅惠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学科互动的汉语修辞及修辞史研究”(16BYY115)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的主要特点在于:从学科的交融与互动中寻求辞格审美的发展规律。这是对陈望道关于修辞学是边缘性、多边性学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修辞史乃至修辞学研究在新的学术背景下拓展创新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宗廷虎 陈光磊 《中国辞格审美史》 辞格 审美 学科互动 
“即使”也可表实言
《语文学习》2019年第11期71-72,共2页傅惠钧 
《语文学习》2019年第4期刊发了邹享昌《“即使”误用两例》一文,细读之,觉得所论尚有可商之处.现略陈拙见。邹老师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说以下两处“即使”用法有误:(1)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即使穿越了两千年的岁月,读...
关键词:细读 拙见 《语文学习》 
略论“真有你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95-101,共7页傅惠钧 孙青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科互动的汉语修辞史研究"(16BYY115)
"真有你的"作为一个实体构式,其构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受话人在某方面意外表现的赞赏或贬抑的主观大量评价。其构式义的形成与"有"字结构的共性以及该构式特定语用情境的制约有关,"语用义的规约化"是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真有你的” 构式 主观大量 两极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