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连

作品数:33被引量:8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金瓶梅》口语小说金瓶梅语气词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图书评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遗产》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金瓶梅》中的“形误”“音误”字——与杨琳先生商榷被引量:1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67-75,共9页孟昭连 
在《金瓶梅》的研究中,语言研究一直是个热点,原因之一与其强烈的口语化特征有关,另外一点是在传抄与刊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讹,包括部分形误、音误(或音借)的字词,尤以形误为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近年语言学者杨琳先生先后发表...
关键词:《金瓶梅》 形误 音误 
《金瓶梅》疑难词辨析——与杨琳先生商榷
《文学与文化》2021年第1期118-132,共15页孟昭连 
近年,杨琳先生对《金瓶梅词话》中疑难词的研究用力甚勤。他认为"《词话》的校释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差不多了,而是任重道远",并先后发表多篇论文,纠正了多种校本及词典中的讹误,表现出一个训诂学者的深厚功力。但正所谓"智者千虑,...
关键词:金瓶梅 疑难词 辨析 
“呵呵”原来是佛教语
《视界观》2019年第1期94-95,共2页孟昭连 
近年网络上有不少“热词”,“呵呵”是其中之一。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呵呵,意为笑声的拟声词。网络用语,在否定对方的同时,表达强烈的嘲讽和不屑。”并总结出八种大同小异的用法,大都倾向于贬义。
关键词:佛教 网络用语 拟声词 贬义 
关于《说文》中的两个符号
《文学与文化》2018年第4期108-111,共4页孟昭连 
《说文解字》中有两个符号""与"",许慎分别释为"有所绝止而识之"和"钩识也"。现代语言学著作大都将之视为古代"最早的句读符号",以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标点符号。本文通过对所举例证《史记·东方朔传》的分析,证明"绝止而识""钩识"实指文...
关键词:《说文》《史记·东方朔传》标点 句读 
鸣虫“闹”夏
《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第7期22-25,共4页孟昭连 
夏天是一个歌唱的季节。从城里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草丛里、树梢上,到处充满鸣虫们的欢快歌声。欧阳修曾在《鸣蝉赋》里对鸣虫“引腹动股”“不知自止”地鸣叫发问:“胡然而鸣,亦胡然而止?”昆虫的鸣声,犹如人类的语言,是它们...
关键词:鸣虫 昆虫种类 欧阳修 自然界 鸣叫 鸣声 歌声 蟋蟀 
略谈《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之深刻旨趣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268-270,共3页孟昭连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全面研讨朱子之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朱子文学思想之真相,在学术上多所创新,且富有时代精神。另外,本书对于近百年来朱子文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在其附录中有集中之体...
关键词:朱熹文学思想 创作 旨趣 淫诗 
《醉翁谈录》新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28-137,共10页孟昭连 
传统研究认为,《醉翁谈录》是一本记载古代说话艺术的专著,书中描写了宋元民间说话艺人的高超伎艺,记录了不少当时说话人的"底本"。通过对"话本""舌耕""说书"等概念的原始含义及其流变与书中记载的小说语体的考察分析,否定了前人的说法...
关键词:话本 舌耕 语体 文人小说 
再论“辞”——“辞”的产生及“言外”观念之消亡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27-51,共25页孟昭连 
笔者曾通过对古代相关材料的分析,说明文言语气词的非口语性质。本文延续之前的论述,进而展开了两个论点:其一,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决定了口语在转化为书面语时语气的缺失,"辞"正是为弥补这个缺失而产生的,所以非口语的"辞"进入古代书面语...
关键词:口语 语气 “辞” 假命题 
我为什么说“之乎者也”非口语
《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2期4-8,共5页孟昭连 
笔者近两年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观点:“之乎者也”等文言语气词并非古人口语,而只是表示断句与提示语气的书面语符号,类似现代的标点符号。我本以为“此事体大”,文章发表后会引起语言学者的关注,但没想到整...
关键词:口语 标点符号 文章发表 语气词 书面语 语言 专家 断句 
论“辞”——文言语气词非口语再说被引量: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26-149,共24页孟昭连 
"辞"是古代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也是一个训诂学术语。实际上"辞"既非指"虚词",也非指广义的"词语",而是指与"名"、"字"相对的非口语词汇。历来被当成古人口语的所谓"语气词",其实只是一种断句与提示语气的书面语符号,口语中并不存...
关键词:  非口语 古代汉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