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华

作品数:17被引量:8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工学结合知识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教探索》《教育与职业》《广东教育(职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2
《成才之路》2016年第6期3-4,共2页陈德清 刘安华 高仁泽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影响因素入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阐述,以期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 模式 知识 能力 素质 
“两渗透”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被引量:1
《广东教育(职教)》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袁光华 戴卫军 刘安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课题《创新教育塑造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研究》(2012-jy0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介绍“两渗透”培养模式的设计、实施途径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 “两渗透”模式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被引量: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7-9,共3页刘安华 戴春平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近年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职院校 新型城镇化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路径探索与实践
《广东教育(职教)》2014年第8期84-87,共4页刘安华 陈德清 袁光华 邱远 戴卫军 向琼 袁天星 
本文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按“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主动吸引企业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创新性地实现了“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构建并实践了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特点高度吻合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等多种效果显著的“...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职院校 专业服务能力 路径探索 实践 
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广东教育(职教)》2014年第7期47-49,共3页向琼 刘安华 
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将校本培训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施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可从根本上推进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
关键词:校本培训 职教能力 
技术立校是高职教育之本被引量:1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年第4期1-4,共4页刘安华 
技术立校,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路径,也是高职办学的根本所在。学生培养需要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技术应用,高职内涵发展对于技术追求更不可或缺。对此逐一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高职的内涵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术 立校 高职 
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架构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被引量:3
《广东教育(职教)》2013年第6期14-16,共3页刘安华 陈德清 邱远 
基于“政、企、行、校”多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机制与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保障,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完善了系列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整合“政、企、行、校”各...
关键词:校企合作 理事会 体制 机制 创新 
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被引量: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7-9,137,共3页戴卫军 刘安华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新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改革,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举措,才能...
关键词:创新文化 人才培养 高职 
关于学生信息员制度之创新设计与实践被引量:1
《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5-66,共2页袁天星 钟燕瑾 刘安华 
广东省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资助项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广东高职教育引入ISO9001:2000标准的实践研究>(文件号:粤高教[2008]5)的部分成果
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能及时掌握教学一线情况,常态监控教学;能促使教师注意教风教纪并提高教学质量;能提高学生民主意识。笔者所在学校借鉴IS0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理念,遵循过程管理、闭环管理、突出教育性与发展性、及时性与可操作性的理...
关键词:学生 信息员制度 创新 设计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4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7期30-31,共2页陈德清 刘安华 邱远 
文章阐述了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继而分析了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就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