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作品数:14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清朝张东荪郭嵩焘中西保守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探索与争鸣》《新史学(北京)》《历史研究》《政治思想史》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王朝、道统与运数——清人论清朝的历史地位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4年第6期82-99,M0006,共19页高波 
本文以清朝人的本位视角,探讨他们对清朝历史地位的看法。这一问题与清朝在王朝序列中的位置以及其国祚长短与兴衰轨辙密切相关,并需参考相应的道统与运数因素。清朝的建立过程、统治集团构成与政治文化,都与元朝密切相关,因此“以元拟...
关键词:清朝 道统 运数 夷狄 三代 
王朝史视野与清代政治研究——以“祖宗之法”为例的思考
《清史研究》2024年第4期108-113,共6页高波 
做好清代政治史的研究,讲求小切口、大视野。既要在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等传统议题上有所拓展,在原有的义理、考据的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又要探索如何变换视野,处理好政治史与其他专门史的关系,破除狭义的政治史,进而形成“大政...
关键词:专栏文章 李文杰 政治事件 政治史 历史学系 大视野 方法论 视角转换 
“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
《历史研究》2024年第8期69-91,M0004,M0005,共25页高波 
唐宋以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王朝定都的首选区域,特别是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幽燕地区则为王朝边地,在唐宋时期被视为“夷狄之域”。自金元建都幽燕以来,历经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与思想积淀,以北京...
关键词:元明清 北京《禹贡》 “天下之中” 大一统 
从制作到演化:唐宋以降圣人改制论的衰落与文明演化论的兴起
《北大政治学评论》2024年第1期178-197,共20页高波 
古代中国思想主张文明与政治秩序是圣人有意制作的结果,太平的达成,也有赖于圣人改制。但孔子有德而无位,未能身致太平,以及王莽有圣人之名而改制失败,都让儒者开始怀疑圣人改制致太平观念。中唐时期,柳宗元主张封建秩序是自下而上自发...
关键词:圣人改制 文明演化 柳宗元 理学 
“中体西用”还是“中西同体”——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普遍历史叙述被引量:2
《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2期160-168,共9页高波 
晚清时期,由于中国自身的古今差异以及异质的西方文明的东来,传统普遍历史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出自张之洞士人圈的《劝学篇》以三纲为贯通古今中西的基本文明原则,对内强调三代与秦汉以降诸王朝的历史连续性,对外主张中国与西方(尤...
关键词:《劝学篇》 三代 清朝 普遍历史 中西同体 
薛福成论中西文明盛衰——以《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新史学(北京)》2019年第2期238-249,共12页高波 
本文拟分析薛福成出使西方时期的文明与历史观念。相较于他鼎鼎大名的前辈郭嵩焘,对薛福成的研究仍是相对单面的,大部分研究视他为晚清外交家和自强运动思想家,集中探讨他对西方的观察中可被认定为先进的部分,即注重他思想中能被纳入现...
关键词:《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郭嵩焘 种族主义 世界观 中西文明 地理因素 
晚清京师政治中“同治”话语的形成与变异被引量:7
《清史研究》2018年第4期87-101,共15页高波 
辛酉政变后,为正当化违反清朝祖宗家法的亲王摄政与母后垂帘格局,恭亲王奕与两宫皇太后定"同治"为年号,以取法"顺治"朝为号召,建立自身的正当性基础。这一"同治"话语的核心是被当作当代睿亲王(多尔衮)的奕。但在同治中期之后,随着两宫(...
关键词:同治 顺治 清流 元祐 慈禧 
晚清理学视野下的英国殖民秩序——以《礼记质疑》与《伦敦与巴黎日记》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3
《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4期90-98,共9页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XNB036)
郭嵩焘对英国殖民秩序的看法与他的天理观有内在关联。作为晚清理学复兴的重要人物,郭嵩焘赞同以万物一气论为基础的天理秩序,物与人各有其分,不可逾越。他以此观察世界,认为西方科学与文明均为阳气的发舒,英国的殖民活动则体现了仁养之...
关键词:郭嵩焘 天理 文明 英国 殖民秩序 
康有为与民初政治保守主义的调适——侧重革命与复辟问题被引量: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23-30,共8页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XNB036)的阶段性成果
面对晚清排满民族主义的压力,康有为试图以其今文学革命论与三世说做出回应。他强调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共和则为政治演化的终极目标,而"虚君"这一特定的"名"可以曲折表达共和之理,且符合民众与精英对象征性权威的需要,因此,适宜作为...
关键词:康有为 共和 革命 复辟 今文学 
“嘉道的主體性”與“在清朝發現歷史”——評張瑞龍《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的政治、學術與社會》被引量:2
《中华文史论丛》2016年第2期379-393,共15页高波 
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晚清士人天下觀研究”(項目號:15XNB036)的階段性成果
一“嘉道的主体性” 对二十多年来的清中叶及以後时段的历史研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恐怕是引用频率最高的几句话之一。
关键词:历史研究 清中叶 主体性 政治 事件 理教 清朝 社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