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金

作品数:17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甲骨文殷墟卜辞意符卜辞合体字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殷都学刊》《汉语学习》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甲骨文合集补编》4351的释文与训释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28-39,F0002,152,共14页张玉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库建设”(17ZDA299);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甲骨文字词合编”(G3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校释总集》《殷墟甲骨文数据库》《甲骨文摹本大系》等对《甲骨文合集补编》4351的缀合、释文和标点,在黄天树主编的《甲骨文摹本大系》释文的基础上,探讨《甲骨文合集补编》4351中的...
关键词: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补编》4351 考释 新释文 
二十世纪殷代语音研究的回顾暨展望被引量:1
《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8-15,共8页张玉金 
本文对二十世纪的殷代语音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赵诚、陈振寰、管燮初、郭锡良、陈代兴、何九盈和邹晓丽等学者的研究.对新世纪殷代语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语音研究 语音学 研究材料 殷代 学者 研究成果 
论汉字的性质被引量:17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65-68,共4页张玉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 0 1BYY0 15 )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先评论了以往的各种说法 ,后提出了作者赞同的看法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是语素 +形意音 +图符文字 ,隶楷阶段的文字是语素 +意音区别 +字符字。
关键词:汉字 性质 字符 音节文字 图符文字 语素文字 字音 字形 字义 
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被引量:10
《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12-20,共9页张玉金 
关于甲骨文中“其”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其”的意义对占卜者这方面来说是不希望的;第二种说法是,“其”的主要语气是疑问、测度,还可以表示命令的语气和将要的意思。文章把甲骨文中的“其”字句进行...
关键词:甲骨文  意义 
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被引量: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12-19,22,共9页张玉金 
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到底是怎样的?这在目前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对所有卜辞的理解。对这个问题,中外学者们有种种解答。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种,即疑问质问说、命龟说、修祓祝祷说、预言宣...
关键词:殷墟卜辞 命辞 语言本质 语气 
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句末语气词的问题被引量:5
《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30-35,共6页张玉金 
对于卜辞中“抑”和“执”的词性,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名词,有些学者认为是句末语气词。本文考察了“抑”和“执”前的动词及其后的名词,并分析了删掉两者后对句义的影响,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关键词:卜辞   句末语气词 
甲骨文中的“贞”和《易经》中的“贞”被引量: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6-11,共6页张玉金 
对于前辞中“贞”的意义,大陆学者大都训为“卜问、问”。但饶宗颐认为,有些“贞”应训为“卜问”,而有些“贞”应训为“当值”或“正”或“定”;舒莱认为正确的解释应是“人们为了探求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而测验”;倪德卫认为应解...
关键词:甲骨文 '贞' <<易经>> 释义 词义考释 
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被引量:2
《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1-3,共3页张玉金 
周原甲骨文中常见的“”,应释为“囟”。文章把古文字考释方法中的辞例推勘法和现代语法学之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囟”字的意义和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囟”应读为“斯”,“囟”跟古文献中的“斯”一样,都用在假设复句后一分句之首...
关键词:周原甲骨文 '囟'字释义 古文字考释 辞例推勘法 
汉字造字法新探被引量:4
《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45-50,共6页张玉金 
考察汉字的造字法,应基于对汉字性质的正确认识。从性质上讲,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汉字一般是表示单音节语素的。这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科学的,因为它符合古今汉字的实际。表示语素的...
关键词:汉字造字法 本义 汉字性质 甲骨文 古文字 指示符号 意符 语素 音符 假借字 
崇古意识与中国传统修辞被引量: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50-52,共3页张玉金 
中国文化浸润着强烈的崇古意识,这使得中国人守传统,习惯于回头看。这种意识首先影响到中国传统修辞理论,先秦时期的修辞论者就主张复古,两汉、魏晋、唐宋、明代的修辞论者继之,直至清代崇古复古都是修辞理论的基调。这种意识也影...
关键词:传统修辞 复古 崇古 稽古 引经 迂回 委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