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胜

作品数:16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德语贾平凹作品译介德语国家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现代交际》《小说评论》《器官移植》《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翻译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德汉互译评析(2023)
《中国翻译》2024年第3期166-170,共5页张世胜 朱强 
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德汉语对的文本属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德译汉文本是关于恩格斯的人物传记,摘选自关于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两部德文著作。汉译德文本是新闻报道类,由关于“2022年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的若干篇国内新闻报道...
关键词:人物传记 新闻文本 学者意识 国际传播意识 
国家形象与中德关系:中德主流媒体对“德国总理朔尔茨首次访华”的新闻建构比较研究
《区域国别学刊》2024年第3期89-103,157,共16页张世胜 许楷 
在国家形象建设中,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作为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备受外界关注,表明了德国作...
关键词: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 文本挖掘 态度立场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87-92,共6页赵雪颖 张世胜 
《独腿旅行的人》以作者赫塔米勒的移民经历为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东欧移民伊莲娜在德国后现代大都市西柏林的城市漫游之旅。移民经历将伊莲娜置于东欧与西欧文化交流碰撞的交界地带,使其身份具有混杂性的特点。在伊莲娜的城市漫游之旅中...
关键词:《独腿旅行的人》 城市空间 第三空间 身份建构 
“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出版——以“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为例被引量:2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16-19,共4页王远萌 陈劲草 张世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编写与研究’”(21@ZH043)阶段性成果。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紧要任务之一,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外语人才,而外语教材建设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根本依托。“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以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为重心开展外语教学,将中华优...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外语教材出版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 
浅谈张爱玲作品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29期176-179,共4页张世胜 陆美含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的德译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J015)。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篇张爱玲的德译文刊登在杂志《袖珍汉学》上,到21世纪初张爱玲德译版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张爱玲的德译作品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淡出德国译...
关键词:张爱玲 德语世界 译介 传播 《色·戒》 译出文学 
从《四川好人》与《圣经》的互文浅析布莱希特的反宗教理念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68-71,共4页李慕晗 张世胜 
布莱希特在很多戏剧中都加入了与宗教有关的主题,《四川好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宗教,剧中的很多场景设计却和《圣经》的场景对应,但和后者所宣扬的上帝全能理念相反:布莱希特在《四川好人》中刻画的代表宗教的三位神仙,无力改变经济衰...
关键词: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 《圣经》 互文 反宗教理念 
副文本视角下贾平凹《太白山记》德译本解读被引量:2
《小说评论》2018年第5期114-122,共9页张世胜 白莹 宋佳樾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陕西文学在德语地区的译介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编号:2014I38)
“副文本”理论由热奈特最早提出,它是文本边界研究的重要成果,现已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以贾平凹《太白山记》德译版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副文本理论出发,通过探讨译本中的序和跋、插图、篇尾述评及附录对译文的作用来...
关键词:副文本 太白山 贾平凹 译本 解读 文学艺术 翻译研究 文本理论 
施勒格尔浪漫主义反讽理论的形成被引量:7
《外语教学》2017年第4期107-110,共4页张世胜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反讽(项目编号:12JZ030)";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项目"德国浪漫主义反讽研究(项目编号:09XWA04)"的阶段性成果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施勒格尔起初在断片中对反讽进行探讨,然后在哲学中为反讽找到依据——反思,最后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各种实例依托,进而将浪漫主义反讽定义为"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的经常交替"。本文拟依循施勒格尔理论思想形成...
关键词:浪漫主义反讽 “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 文学反思 先验文学 
贾平凹《父子》原文及德译本解读
《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114-115,共2页黄利 张世胜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陕西文学在德语地区的译介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2014I38)研究成果
《父子》是贾平凹《太白山记》中的短篇小说。文中将太白山一带的陕西方言风格挥洒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十足的贾平凹式陕西方言的陕西传统文化内涵、陕西地域特征以及粗糙低陋的语言风格。德译本的《父子》,在陕西方言的处理方面,很难达...
关键词:《父子》 德译本 陕西方言 语境 
探析诗人海因里希的成长之路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6期4-7,共4页张世胜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德国浪漫主义反讽研究"(项目编号:09XWA04);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反讽"(项目编号:12JZ030)
诺瓦利斯的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未完成的小说着重展现爱情与诗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小说更多的是凭借象征浪漫主义的"蓝花"而闻名于世(国内至今还没有译介)。小说主要由...
关键词:爱情与诗歌 对话与内心思考 成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