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晓霞

作品数:7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儒家互惠心安道德困境道德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船山学刊》《中州学刊》《道德与文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中华远古道德价值的挺立与普遍化进程
《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5期57-61,共5页辛晓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ZX011)
从禅让制到嫡长子继承制,儒家在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赋予两者"惟德是与,非贤不授"和亲亲、尊尊的意义并都加以维护,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儒家的传统中,德在王位继承制度中也逐渐失去了优先性。但优先性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德的失落,而是恰...
关键词:禅让 亲亲 德贤 普遍化 
“欲仁”的“我”是谁——朱陆对为学主体的认知差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60-65,共6页辛晓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3AZX011
朱学的为学工夫倾向于向所有人提供一种全面实现人格发展的方法,而陆学的为学工夫更适用于天赋异禀的人。这两种教法适应于不同资质的学者,可以说在不同的范围内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显然现实中资质普通的人是普遍的大多数,陆学工夫的...
关键词:圣人 仁义 为学工夫 朱陆之争 
顺情而心安——道德困境中儒家的选择被引量:3
《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35-40,共6页辛晓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ZX011)
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弃职逃归",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探究。其实,阳明先生对陆澄的提点是基于理性的考量,但当自己遭遇此种危急时,则依于直觉之情。此情...
关键词:王阳明 顺情 心安 道德 
儒家博爱观念的起源及其蕴含被引量: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35-43,共9页向世陵 辛晓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博爱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ZX011)
博爱的观念孕育于中国本土。作为仁的根本性内涵,儒家博爱适应于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社会发展需要,自春秋发端,至战国进一步丰富。通过着重探讨先秦博爱观念的起源,揭示出儒家博爱论兴起时以爱人先于爱己和爱的互惠性为特色的基本蕴含...
关键词: 博爱 先人后己 互惠 
《性理精义》对理学的定位——以周敦颐著作的编排为例被引量:1
《船山学刊》2014年第4期72-76,共5页辛晓霞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清初程朱理学研究"(13XNH231)阶段性成果
《性理精义》将《太极图说》、《通书》列于卷首,这样的辑纂方式,除了道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从两书发掘出的讲实理的资源,能够满足官方的理论需求。康熙多次辨明真假理学,提倡讲实理,重实行的真理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性理精义》...
关键词:实理 实行 实学 
非儒和斥墨中的儒墨之同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11,共6页辛晓霞 向世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儒家博爱论研究"(13ZX011)
墨子"非儒",但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只是讥讽儒家在践履中不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反因私爱而废尊卑。墨子所设定的和兼爱相对立的是巫马子唯"我"之爱的差等之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差等之爱截然不同。同样,孟子虽然批评墨子的兼爱导致...
关键词:非儒 斥墨 差等之爱 兼爱 墨子 
陆世仪对性善的重构及其理论困境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13年第10期111-115,共5页辛晓霞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清初程朱理学研究>(92326231)
《性善图说》仿照"太极图"重新呈现人、物化生的过程。陆世仪通过阐发"成之者性"来说明万物未生之前只是命,落入气质时才成性,又从人物之别的角度提出"人性之善正在气质"的性学观点。陆世仪力图重构性善以纠时弊,但也由此带出新的理论...
关键词:性善 气质之性 《性善图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