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留军

作品数:9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心理话语标记语自我《榆树下的欲望》《雷雨》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宿州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多因素研究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87-90,共4页王红卫 孟留军 
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734)
近几十年来,双及物构式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大都采用单因素的方法,语言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单因素的方法无法真正揭示语言现象的真实面目。采用多因素的使用-特征分析法考察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不同变体的使用模式。研究发现...
关键词:双及物构式 多因素的使用-特征分析法 多因素研究 
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雷特形象探析被引量: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52-157,共6页孟留军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78)
《哈姆雷特》剧本精心设置了"延宕"情节,使哈姆雷特的舞台形象更加丰满、深刻。哈姆雷特由嗜血成性的复仇者变成了忧郁多思的王子。从同一性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王子的形象和延宕情节,能够更好地反映哈姆雷特在"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感受体验...
关键词:同一性 探索 承诺 角色混乱 延宕 哈姆雷特 
罗密欧“痴情”的心理效应分析被引量:2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101-105,共5页孟留军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78)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不朽的爱情之作,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罗密欧"痴情"的动因与实质,会发现罗密欧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三种心理效应:吊桥效应、禁果效应和小巷思维。这些心理状态伴随罗密欧走过了失恋、自我封闭、移情、求爱、热恋、成婚...
关键词:罗密欧 吊桥效应 禁果效应 小巷思维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语well的翻译——以奥尼尔的《漫》剧为例被引量:2
《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74-78,共5页孟留军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奥尼尔戏剧汉译研究"(2008jqw068)
从为翻译服务的角度,论述了well的翻译比较单位和主要功能,探讨了well演变为话语标记语的理据;然后,采用语料库定量分析和翻译过程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漫》剧中52个话语标记语well的译例,归纳分为十个种类,并以其中的五种"well"为例,...
关键词:well 语篇功能 人际功能 话语标记语 平行语料库 
戏剧译者的导演意识——关联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43-146,共4页孟留军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奥尼尔戏剧汉译研究"(2008jqw068)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具体应用因文体不同而异,针对戏剧翻译,关联理论中的译文读者的角色需由传统意义上的案头读者延伸到导演和观众,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增强导演意识,列出了导演在二度创作中与译文质量相关的一部分工作,如...
关键词:关联理论 导演意识 指示语 话语标记语 对白 
论大学生按现实原则处事能力的提升——弗氏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培养被引量:1
《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105-108,共4页孟留军 唐勇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中,"自我"是针对人如何按现实原则来处理事情而言的,大学生的处事能力在其情绪、言语、做事和思维方式这四个方面都有所表现,根据对这些表现的观察与分析,文中分别阐述了一些可以增强学生按...
关键词:自我 倾听 推理 情绪波动 礼貌原则 
TEM-4听写的现状与教学方法被引量:8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163-165,共3页孟留军 黄敬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专业四级听写能力的教学研究和实践"(2008xxjy006)
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写能力有待于大幅度提高。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听写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如听力技巧缺乏,短时记忆能力不强,声音意象和单词不能对号入座等。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以专四听写的评分标准为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听力理解 听力策略 缩略符 扩容 
《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心理的文化蕴涵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81-83,共3页孟留军 
从爱的角度来认识,《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个剧本描写了两个成年人追求爱情的故事,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榆》中,他们尽管需要接受惩罚,但还是获得了爱情;而《雷雨》则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追求真爱的最后结局只能是男死...
关键词:清教  儒教 
《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心理行为比较被引量:1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33-136,共4页孟留军 郭德艳 
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各自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在两剧本中,恋母情结所涉及的主角人物———父、妻和子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从本我和自我的角度解读这些人物的心理行为。
关键词:恋母情结 本我 自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