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诗与画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陆俨少论阐析之十二:内蕴相通被引量:1
《国家》2012年第6期62-62,共1页舒士俊 
△学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工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切忌名利心太多。 △我在家无事,不惯空坐,总是手执一卷,但读书很少系统,乱抽一帙,涉猎而已。于古文好读《史记》,下及韩...
关键词: 陆俨少 内蕴  《史记》 基本功 欧阳修 归有光 
珠联璧合——浅析王维歌中的情感抒写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127-128,共2页张艳 
在中国歌史上,王维以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人们评论他的,历来也多从写景艺术人手。《经》以来,歌中的景物,大多数是作为“起兴”的作用,景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直到汉代,仍然保留这样的格局。陶潜是一个有创造性的...
关键词:王维 情感抒写  写景艺术 中国歌史 自然风景 经》 魏晋六朝 
走啦,去里看雪
《中学生博览》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娟子 
欣赏雪景的美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也是家们爱不释手的表现题材。这一期,就让我们跟随东西方家的目光,穿越去里,看一场场婉约的、豁达的、清丽的、浪漫的雪吧!东方绘东方绘偏向写意,表现性强,抒情味浓,注重情理的统一,...
关键词:颜料 东方绘  意在笔先 形象思维  表现性 
趣说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0年第2期34-34,共1页陈鹏举 
自古不分家,三者虽不相同,却可相融,只要接触过,也便等于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相融 王维 唐朝  精髓 描写 书法家 景物 
的结合 灵肉的自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浅析
《新课程(中学)》2009年第5期106-106,共1页朱维珍 
读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每每回味,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我,欲加探究,终无结果。闲暇之时,随手翻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好一番农村风光,好一派荒凉景象,但在这...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自救 马致远 荒凉 
:情感的艺术——论戴凌云的抒情艺术
《朔方》1994年第6期63-64,共2页王珂 
戴凌云,1963年8月生于甘肃。80年代初开始歌创作。198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油专业。在众多的西部少壮派人中,戴凌云的“先写后学,亦成”的经历颇为奇特。在中国新史上的老一辈人中,艾青是家出身的人的...
关键词:抒情艺术  歌创作 凌云 中国新 情感 朦胧意境 艺术形式 师范大学  
同源”异质”——浅谈中西
《书世界》2024年第6期88-89,共2页刘梦琦 
关于的关系,中西方有不同的观点。在中国,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艺术家认为“同源”。而在西方,以亚里士多德和莱辛为代表的哲学家、理论家,认为“异质”。在他们看来,之间的联系并不像苏轼等人认为的那么密切,更...
关键词: 同源” 异质”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浅议莱辛《拉奥孔》的美学特征
《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7Z期114-114,共1页吕曼瑶 
《拉奥孔》以细致的分析和生动的例证对的区别和联系款款而谈,用极具生命力的流动的美学观念否定着具有压抑逃避色彩的"静穆"理想,在之争的激战姿态中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出追求真实、追求个性的主体性价值取向。观点态度激...
关键词:莱辛 《拉奥孔》  美学特征 
山水的品格
《艺苑》2005年第4期24-26,共3页骆如林 
在中国传统绘中,山水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造型艺术的绘作为语言艺术的歌,山水山水同源异步,共趋合流,出现了许多“中有”的山水和“中有”的山水,而产生于唐宋之际的“题”则是两者联姻的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 山水 山水 品格  中国传统绘  郑板桥 王维  
艺术的演变及其时代价值
《语文建设》2017年第4X期61-62,共2页刘臻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q168)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美术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书、印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中有,中有'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高度成熟的一大标志,也是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特征。意,相得益彰,是结合的最高形式,也是相...
关键词: 中国现代 一律  图题  古代文人 苏轼  艺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