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J038)

作品数:15被引量:4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白欲晓陆畅王见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宗教学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身份信仰儒家教士儒士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修己与治人:戴震理欲观新解被引量:2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167-172,共6页肖芬芳 白欲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
关于戴震的"理欲观",传统研究已经从学术批判与政治批判、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情感主义与智识主义这三个维度展开了丰富而具体的分析,但其中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而通过戴震思想所蕴含的修己与治人的维度,可以重新审视...
关键词:戴震 理欲观 修己治人 社会公共性 庸德 近代意识 
钱穆、缪钺战国秦汉间“新儒”说述论
《孔子研究》2017年第5期51-58,共8页白欲晓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8)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40年代,钱穆与缪钺就战国秦汉之际的"新儒"展开讨论商榷。钱穆揭橥"新儒"之说,并从宇宙论方面揭示其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缪钺通过思想史的考察,强调阴阳家对"新儒"及秦汉思想的作用。钱穆和缪钺"新儒"说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也存...
关键词:钱穆 缪钺 战国秦汉间新儒 说儒 
论牟宗三的“哲学世界”——兼论相关研究的“跨界”问题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6-22,共7页白欲晓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ZJ038)
对牟宗三的"哲学世界"加以整体观照,是认识和把握牟宗三哲学思想的基础。牟宗三"哲学世界"有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祈向,而深入"哲学宇宙"进行的哲学的探索和创造,则是牟宗三"哲学世界"的核心问题。牟宗三"哲学世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
关键词:牟宗三 哲学世界 实践的智慧学 方法论 
“以心观心”是“二心”吗?——关于朱、陆之辨中意识自觉问题的辨正被引量: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16-121,共6页陆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儒家良知思想的现代开展问题研究"(15ZXC001)
道德意识能否自觉、自知问题在朱、陆之辨中占据重要地位。朱子将象山的道德直觉视为"以心观心"的"二心",并误会其与佛教等同而加以批判。事实上,意向性活动中的意识与对其进行反思的意识是不存在共时性的,道德直觉不是以此察彼地对意...
关键词:以心观心 主客对待 自证自知 道德直觉 无思无虑 
宋代理学中“无意”问题之考辨被引量: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21-26,共6页王见楠 陆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良知思想的现代开展问题研究"(15ZXC001)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争论的焦...
关键词:宋明理学 无意 自然 效验 功夫 儒佛之辨 
徐中舒“殷儒”考释补说被引量:3
《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108-116,共9页白欲晓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8)的阶段性成果
上世纪70至80年代,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及卜辞的考释,对"儒"在殷商时期的存在展开了实证性说明和宗教学研究。该项工作在文字考释方面引发了诸多质疑,在关于"殷儒"的宗教身份和组织特征的判断方面也留下疑问。本文考察了徐中舒相关...
关键词:徐中舒 殷儒 身份 组织 
“神道设教”与“神道助教”——儒家“神道”观发微被引量: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20-125,共6页白欲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
《易传》"神道设教"的观念,在儒学发展中经不断诠释,其"神道"获得了自然义与德性义的肯定。汉以后的儒者尚有"神道助教"的说法,其所谓"神道"指信仰和祭祀的"神灵"。在儒家的政教实践中,关于"神道"的理解常采取政治实用主义立场,存在"道...
关键词:神道  《周易》 儒家 
“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孟子同情理论的内在逻辑被引量:4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34-39,共6页陆畅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与价值综合研究"(2010JDXM008)
孟子在阐述同情理论时说"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在归纳"仁之端"时只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并未将"怵惕"算上,这是有深意的。怵惕恐惧、怀生畏死,是主体以自身的主观构境设身处地想象他者痛苦并产生同情恻隐之情的前提,是刺激良知并使...
关键词:孟子 同情理论 内在逻辑 怵惕之心 恻隐之心 意识构境 
道德先天性及其在经验知识层面的展开——孟子“良知”理论的内在逻辑被引量: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17-22,共6页陆畅 白欲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11BZJ03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与价值综合研究"(2010JDXM008)
孟子"良知"之"良"本义为"首",它显现的是道德超越性而非经验性,经验知识在时间上先行存在,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超越性。良知的道德超越性,是指独立于经验世界不为其干扰限制。同时良知又具有内在性,它既独立于经验...
关键词:孟子 良知 道德先天性 经验知识 无限性 有限性 内在超越 
辩证逻辑下的道德实践——牟宗三“良知坎陷说”之省察被引量:3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51-55,共5页陆畅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ZJ03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0JDXM008)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中蕴涵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理论,一直被学界误以为是"无中生有"模式的创造,这种理解基于对该理论作因果逻辑的判释。误解主要表现在:作为"内圣"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无法直接创造出科学与民主。若换从辩证逻辑的维度来审...
关键词:良知坎陷 因果逻辑 两层存有论 辩证逻辑 实践必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