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002)

作品数:53被引量:9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锋杰范永康尹传兰许丽莫先武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南方文坛》《学术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政治文以载道文学审美郭绍虞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理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人本视域被引量:2
《东岳论丛》2018年第6期60-70,共11页张永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BZW002)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从革命化阶段转向人本化阶段,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逻辑完整性与实践创新性,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这得益于全社会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就是以人为本,反对物本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 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 传统文化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刘勰《原道》篇再阐释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8年第5期61-71,共11页刘锋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
较长时期以来,人们研究刘勰往往从唯物或唯心角度入手,认为他受唯心思想影响而建构的文学起源论是有偏颇的,受唯物思想影响而建构的创作论是正确的。本文认为,若刘勰的观点真的如此自相矛盾,《文心雕龙》就不足以承受"体大思精"的美誉...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原道 认识论 本体论 
反对“强制阐释”与“中国审美阅读学”的兴起被引量:1
《学术论坛》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范永康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3BZW002)
"强制阐释"是一种"去审美化""去文学化"和高度"理论化"的文学阅读模式,引起了中国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并引发出"中国审美阅读学"的研究热潮,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批评、赵宪章的"形式美学"批评、孙绍振的"文学文本解读学"、王一川的"感兴修...
关键词:“强制阐释” “中国审美阅读学” 中国气派 
“诗史说”:钱锺书的“弃”与王国维的“续”被引量:3
《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1期173-182,共10页刘锋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02)
钱锺书的"区别即本质"执于区别而乏于联系,难免偏向一隅,此述五点以供讨论:其一,"诗史"概念只是文学与历史关系的一种独特概括,并非用来说明文学没有审美规律。其二,如果没有认识到文学形式在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规定中具有决定作用,只把...
关键词:钱锺书 王国维 “诗史说” 文学审美论 
“典型论”的反思——从性格特征论、社会本质论到审美生命论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109-118,共10页刘锋杰 许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BZW002)的阶段性成果
典型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的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创作纲领的形成,影响极其深入,导致几十年间关于文学本质、人物形象创造、艺术魅力等的理解,都与典型论息息相关。凡一个作家被视为创造了典型,那就...
关键词:典型论 社会本质论 性格特征 生命论 反思 审美 典型理论 文学本质 
修辞政治:“温柔敦厚”的三个义涵——文学审美与伦理政治的有效融合被引量:2
《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6期129-138,共10页刘锋杰 范天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B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政教论文学观提出的"温柔敦厚"艺术风格理论,是儒家伦理、专制政治影响文学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文学审美对于儒家伦理、专制政治的一种修辞实践。"温柔敦厚"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特质,在写作的修辞策略上主张"主文而谲谏",在审美情趣上主张...
关键词:政教论 温柔敦厚 修辞政治 文学政治学 
审美、人道与革命——浪漫主义是如何超越政治的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1-9,共9页刘锋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浪漫主义文学与人的自由、反抗暴政、民族独立、民众解放相表里,深深地卷进了政治冲突,提供了文学政治的一种样态。但浪漫主义坚守文学本位,视情感为文学的本质,用自己的想象去展开对于政治的最高追寻,在审美的状态下实现了文学与政治...
关键词:浪漫主义 席勒 雨果 审美 人道 超越 
“形象思维”在八十年代的拓展与终结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15-19,共5页赵学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的阶段性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观念由文学工具论向文学审美论转变,对形象思维讨论的拓展有力地促成了文学审美论的发生,之后关于文学特性的讨论便由审美论承担,形象思维的讨论完成其理论使命,走向终结。
关键词:形象思维 文学工具论 文学审美论 拓展 终结 
努斯鲍姆“诗性正义”观及其争议辨析被引量:2
《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92-98,共7页刘锋杰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
美国学者努斯鲍姆提出"诗性正义"的命题,并论述了它的三个特征:"走向他人"的重要性、在人性上"保持丰富性"的必要性以及"诗性裁判"的可能性。她用"诗性正义"去纠正经济活动与司法活动中忽略人的情感的偏向,证明文学想象是有益于公共生...
关键词:努斯鲍姆 诗性正义 审美 情感 理性 
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发生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93-96,共4页赵学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02)
在学界开始反思文学审美论的当下,发掘文学审美论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起步时的几个代表性的起点,分析这些起点对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影响,对洞察、反思文学审美论具有特殊意义。这几个起点是《为文艺正名》一文的发表,"文学表...
关键词:八十年代 文学审美论 为文艺正名 文学自身特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