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作品数:2859被引量:6915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中国哲学史》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最新期次:2025年1期更多>>
发文主题:书讯儒家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儒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朱汉民陈来向世陵杨国荣杨立华更多>>
发文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哲学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1-1,共1页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5-17,39,共14页杨国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观之:历史变局中人的存在研究”(编号:22JJD72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编号:21J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编号:19ZDA033)以及山东“曾子研究院”;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卦象、爻辞表征多样的事物,表现了认识和作用于世界的趋向。以吉凶的预测为旨趣,《易经》同时关乎人的推论过程,其逻辑前提是存在的统一: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在,故可由...
关键词:《周易》 《易经》 《易传》 开端 
“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向世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多卷本)”(编号:19ZDA024)的阶段性成果。
“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的选择,仁德的实施还需要诚实守信。“仁”与“四德...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 四德 五行 五常 
从“道”与“名”到“道”与“言”:老庄“名”“言”观辨正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陈之斌 
201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秦诸子学视域下的庄子语言哲学研究”(编号:19YBA065)的阶段性成果。
老庄对“名”“言”的异化现象、以及名言与道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深刻的体认,但是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子比较重视“名”,而庄子则更关注“言”。在《老子》中,道与名常对举呈现;而在《庄子》中,则是道与言同时讨论。在《老子》中,道的主要...
关键词:老子 庄子    
追迹周礼:郑玄《毛诗笺》“文王之德”解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40-47,87,共9页黄少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思想史视域下的郑玄天命观研究”(编号:22FZXB037);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编号:GZB20240388)阶段性成果。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中郑玄通过重点阐释“文王之德”和“假以溢我”二句,将毛公对文王德行的歌颂转换为对“文王之施德教”这一偏向强制性教化举措的认取,这也是文王之施德教、周公法度和《周礼》三者贯通的基本原则。郑玄阐释《...
关键词:《毛诗笺》 《周礼》 文王之德 贤能 政令 才干 
汤用彤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玄学问题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48-59,共12页李兰芬 
中国佛教史研究及魏晋玄学研究,是汤用彤先生两大标志性的学术成就。魏晋时期,是这两项研究所涉的同一历史时期。魏晋玄学对于外来佛教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桥梁作用,无疑是汤用彤先生在两项研究中极为强调的主题。但从史学及宗教...
关键词:汤用彤 魏晋玄学 中国佛教史 
对魏晋玄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孟庆楠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魏晋玄学中的自然与治道研究”(编号:22BZX045)阶段性成果。
早期的魏晋玄学研究,无论是对玄学产生背景与原因的讨论,还是对玄学与佛学的关系的辨析,都凸显了玄学对有无问题的关注。这也使得后来的魏晋玄学研究多以有无问题为核心展开论述。这一情况的出现,除了玄学内在的学理因素外,也与现代中...
关键词:魏晋玄学 有无 名教与自然 
汉魏经学视野下的王弼爻变说新诠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蒋丽梅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魏经学视域下的王弼易学研究”(编号:19BZX052)阶段性成果。
突破以象数和义理之学解说王弼易学的模式困境,在汉魏易学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卦变说的内在问题,从爻变的发展中思考王弼的易学创新。王弼易注在古文易学传统的影响下进一步摒弃卦变的“类”思维,以阴阳的变化代替爻位的升降形成新的爻变理...
关键词:王弼 物象 爻变  情伪 
郭象《老子注》考论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李耀南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郭象解释学研究”(编号:20AZX008)的阶段性成果。
晋唐史志及相关文献俱阙载郭象有《老子注》。郭象《老子注》盖赖晋唐以来道教所藏各家《老子》注而传于后世。旧题南齐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是今见最早引录郭象《老子注》的文献。依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可以推知郭象作有《老...
关键词:郭象 《老子注》 《道德真经注疏》 杜光庭 成玄英 
别样的“教”“禅”融合观——澄观“教”“禅”融合的独特理论创构及意义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曹振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汉传佛教尊祖传统建构研究”(编号:22BZJ026)阶段性成果。
盛唐以来禅宗的日益兴盛,“教”“禅”的对立纷争成为中国佛教的突出问题,中唐时代的澄观对此作出了自觉回应,他吸收和融通“南北宗禅”心性思想,为“教”“禅”融合搭建更加全面的心性论根基。他充分尊重禅宗“不立文字”的宗风特色,...
关键词:中唐 澄观 华严宗 禅宗 教禅融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