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作品数:2878被引量:6950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中国哲学史》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书讯儒家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儒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朱汉民陈来向世陵杨国荣杨立华更多>>
发文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哲学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1-1,共1页
中国古典学的场域和特性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5-20,共16页王中江 
在东西方古典学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国古典学同欧洲古典学既有可通约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口耳相传、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记录、记载和文本传承等历史记忆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古典意识得以发生并经过三代的积累而使中国古典学在...
关键词:古典学 文本 经传 方法 价值 
正名:语言、观念与行动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21-30,共10页陈少明 
中国传统中的“名”贯穿于文化各个层次。从礼器制度之器名、政治实践之正名、人生荣辱之声名、超验道体之无名、事物秩序之名辩,到天下一统之名教,“名”的独特意涵并非现代知识观念下的逻辑学或论辩学所能涵盖。“名”是道、理之外最...
关键词: 正名 名声 名辩 名教 
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31-42,共12页何俊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中庸之道由孔子提出,子思完成系统性阐述,经南朝与中唐的重视,在宋代获得确立。中庸之道的意涵从个体德性推衍到政治行为,以个体德性为中心,良性政治为保障...
关键词:中庸之道 根源性 子思 
《老子》“大音希声”再辨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雷永强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道德经》文本旅行与海外认同研究”(编号:SD2022010)的阶段性成果。
老子“大音希声”一语文约义丰,以诗性的言说、负的方法来证显幽隐恍惚之“道”的真实存有,乃老子道论的象喻表达。老子之喻道论不断更新语言的脉络化,以哲学的隐喻突破语言的牢笼,使变化玄妙的道体得以显豁,并通过“观”的工夫而证显...
关键词:大音希声 隐喻 观道 音乐美学 
炼气与修心——论《管子》人体修炼知识的生成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李宇 
以往将《管子》中《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这四篇视作一体的做法确是必要且合理的研究方式。《管子》文本在深层义理中内嵌着立体有序的结构:以古天文知识为基石的历法时令主题、作为中间环节的人体修炼主题、基于前两者...
关键词:《管子》  精气  修炼知识 
明儒何迁对阳明学与甘泉学的疏解——兼论何迁“知止”思想的内涵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113-125,共13页陈伟良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阳明后学年谱系列(第一辑)”(编号:21WH70085)的阶段性成果。
甘泉后学历经“多元开展”,但是主张与阳明学之间相互调和的论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超越门户之见的“泛学术运动”,在何迁所处的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学界普遍认为何迁以“疏通阳明之学”为要,但对其思想定位却意见不一。实际上,何...
关键词:阳明学 甘泉学 调和 知止 
《格致草》中的气论思想探析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126-135,共10页王博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22WKYXQN053)的阶段性成果。
明代儒者熊明遇在其著作《格致草》中接引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并以之改造中国传统气论思想。他在本体论上将气作为万物之本原,在宇宙论上融会传统阴阳二气说和西方四元行说,建构起了解释两间万有生成变化的气化流行理论。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熊明遇 《格致草》 明清气论 格致学 中西会通 
清初理学与气学的会通——以李光地《正蒙注》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申祖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仓朱子学研究”(编号:21CZX062)的阶段性成果。
李光地为清初重要学者,影响朝堂学术走向,是清初尊朱一系代表人物。《正蒙注》是他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的著述,有明确的朱子学学派意识。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
关键词:李光地 《正蒙注》 太极 太虚 大心 
以经入律:龚自珍《春秋决事比》中的礼法关系新诠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147-155,167,共10页高思达 
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编号:24&WZD15)的阶段性成果。
《春秋》以“以经入律”为特色,其判案方法通过《春秋》经典事例比附定罪,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以“原心定罪”贯彻礼法统一思想,将教化融入法制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伦理基础。龚自珍在《春秋决事比》中重新诠释《春秋》的律法...
关键词: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 《春秋》折狱 经权之辨 人伦关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