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汉译

作品数:227被引量:29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旭杨立学王宝童王东风王改娣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外语与翻译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三兼顾”译法是译诗发展的结果——答张传彪、刘新民
《外语与翻译》2010年第1期1-7,共7页黄杲炘 
诗歌翻译在准确反映原作内容的同时,应当力求准确地反映原作格律。问题在于能准确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汉语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潜力。英诗汉译百余年来的发展,正是对此潜力逐步认识和开发的过程,而”三兼顾”译法就是较近的一种成果...
关键词:英诗汉译 译诗发展 “三兼顾” 
郑振铎早期英诗汉译散体化现象考察
《外语与翻译》2009年第1期16-24,共9页张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08BWW02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批准号:06JA75047-99014)“中国英诗汉译史论”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运用现代西方描写翻译学理论,尝试在白话文学语境下通过个案分析,结合20世纪初叶中国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郑振铎的译诗与译论,考察其翻译中表现出的散体化现象。文章重点从诗学观和翻译规范的角度,分析早期以汉语白...
关键词:译诗 白话 散体 张力 诗学观 翻译规范 
不同的译诗观,不同的结果——答陈凌
《外语与翻译》2009年第1期25-31,共7页黄杲炘 
本刊2008年第3期上,发表了陈凌的文章《谈诗歌翻译的本质——兼评黄杲炘“三兼顾”译诗法》,编辑部希望我有所回应。其实,关于这译法的合理与可行,已有相当全面的介绍,例如本刊2004年第2期就有长文《诗体移植是合理而可行的追求》...
关键词:“三兼顾”译诗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诗观 英诗汉译 诗歌翻译 编辑部 译法 诗体 
中国抗战时期英诗汉译考察
《外语与翻译》2005年第3期20-32,共13页张旭 
基于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系统中不可分割部分的事实,加之特定时期的翻译文学曾经在主体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来自异质系统的文学理应受到民族文学史重写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结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英语诗歌在中国的译...
关键词:抗战 译诗 意识形态 诗学观 重写 英诗汉译 抗战时期 中国 翻译文学 民族文学 
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汉译——从译入语看近代诗歌翻译方法上的嬗变被引量:1
《外语与翻译》2002年第2期23-30,共8页张旭 
本文针对“五四”以前的英诗汉译的具体案例剖析,探讨译入语的变迁情况,并借鉴传统的译经文学的相关经验,剖析了这一过渡时期从文言体向白话体译诗转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译入语 汉译 英诗 经文 译诗 诗歌翻译 “五四” 文学传统 白话 文言 
论英诗汉译中的“顿”
《外语与翻译》2001年第4期9-13,共5页李尚杰 
对“顿”的感性定义导致了对“顿”的模糊认识,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英诗汉译的形式,本文即试图以“建立期待”的方式,通过对“虚位词”的探讨,使我们对“顿”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作为确立“顿”的地位的“虚位词”可以分成两类,即“行...
关键词:汉译 英诗 模糊 形式 期待 感性 理性化 地位 
译诗进化的方向:英诗汉译百年回眸被引量:1
《外语与翻译》2001年第2期1-12,共12页黄杲炘 
译诗是翻译中的高难领域,在有些人眼中,诗,特别是格律诗,是不能译的,但一百年来的英诗汉译实践证明.诗并非完全没有可译性,问题在于译者怎样译,怎样让选种可译性显现出来。可以说,译诗的进化主要反映在译诗要求的逐步提高上。...
关键词:诗歌翻译 汉语翻译 英语格律诗 翻译方法 文学翻译 文学语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