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转喻

作品数:65被引量:304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吴淑琼魏在江顾小涛李淑文李勇忠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语法转喻框架下“N的V”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
《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吴吉东 闫倩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的认知语法研究”(20BYY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入场的汉英复句认知工作机制对比研究”(20YYB00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语法转喻视角下‘N的V’结构认知工作机制研究”(KYCX21_1058)的研究成果。
汉语“N的V”结构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语法转喻视角,架构“N的V”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CCL中的真实语料,可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动词V进入“N的N′”构式的中心语N′位置,受到该构式的压制,从表动作的源概念转...
关键词:N的V 语法转喻 形成机制 认知 
概念转喻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向被引量: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147-160,F0003,共15页魏在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来欧美外来词语的全息语料库建设与汉语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DA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BYY070)的资助。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简述概念转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脉络,展望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修辞到认知;其次讨论了近年来概念转喻研究新的进展,如转喻触发语、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最后展望了概...
关键词:概念转喻 修辞 认知 语法转喻 隐喻 
“比N还N”构式的双重转喻及生成机制
《语文学刊》2023年第2期49-54,共6页刘璐 夏云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当代儒学文献翻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2019RWC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比N还N”构式 语法转喻 语用转喻 
情感量化构式识解中的语法转喻
《海外英语》2022年第17期84-86,共3页余赛 
Langacker(1993)认为量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路径(the natural path of human cognition),人在认知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这种量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且不由自主地充斥着人们的自我意识与个人情感。单独的量词各司其职...
关键词:情感量化构式 语法转喻 转喻机制 
英汉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认知对比研究
《现代语言学》2022年第8期1619-1627,共9页曾芳缘 
本文将概念整合理论和语法转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非典型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和比较了英汉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认知特点。结合LancsBox自带的LCMC中文语料库和Brown英文语料库分析得知,中英文非常规双及物结构一般具备...
关键词:英汉对比 非常规双及物结构 概念整合 语法转喻 
汉语对言构式的认知转喻理据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期154-154,共1页魏在江 
古往今来,汉语中的对言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转喻或者说语法转喻,或是对言构式得以形成的理据。转喻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也是句法建构的重要机制。对言优先,是汉语语言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而对言的意义是一种转喻意义,转指...
关键词:相邻性 认知理据 语法转喻 构式 汉语语言 转喻理据 感知体验 一般认知能力 
汉语结果名词动用的认知考察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81-86,共6页黄莹莹 祁从舵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21-3-ZX2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可变性、造型性、体验性、可用性等语义特征对结果名词转为动词分类进行语义认知分析。研究表明,结果名词含有终结性的动态语义成分,当转化为动词时具备在同一事件框架上两个联系紧密的相邻成分,同时结果在认知...
关键词:结果名词 语义认知 语法转喻 
汉语名词性同义反复构式“NP是NP^(C)”的认知解读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41-145,共5页贺康宁 李雪 岳祯 
云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J0333)。
名词性同义反复构式“NP是NP^(C)”中,NP和NP^(C)虽形式相同,但语义相异,NP表实体义,NP^(C)为性质义。从构式角度对该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解读,能够有效地兼顾形式和意义,探讨发现:构式的整体语义大于其组成部分的语义,用以表达语用者的情...
关键词:构式“NP是NP^(C)” 构式压制 语法转喻 认知突显 限制条件 
遭遇义动词“见”及其来源
《语言历史论丛》2022年第1期216-239,7-8,共26页王红生 
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项目“范畴边界及关中方言程度副词的历时来源”(ZK2017016)的阶段性成果
上古汉语句式“O_(受事)+见+V_(及)”中的“见”是个遭遇义动词,而不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助动词,因此句式“O_(受事)+见+V_(及)”也不是被动句式,而是个表态句式,其中谓语“见+V_(及)”表达了主语“O_(受事)”的状态。遭遇义动词“见”从...
关键词:遭遇义动词“见” 显著特征 附从特征 语法转喻 历时演变 表态句式 
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生成机制研究被引量:5
《当代修辞学》2021年第4期86-95,共10页邱晋 廖巧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英语义修辞的文化机制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9AYY01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SKGH086)的部分成果。
本文在心智哲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语法转喻理论对"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方案进行修补,构建出分析羡余否定生成机制的"正反意象模型"(PNIM)。羡余否定的生成过程是在特定语境作用和意向性操控下,依靠语法转喻手段形成正反两个意象,通过正反...
关键词:羡余否定 正反意象模型 生成机制 语法转喻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