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情

作品数:110被引量:16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世德阚小琴肖驰蔡晓骝周忠厚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巴彦淖尔盟教育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美的历程》:中华审美趣味史
《十几岁》2024年第33期53-53,共1页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了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兴起与演变,以丰富的“美”的案例指出其艺术精神。图腾时代“有意味的形式”折射出远古人的审美感情,青铜时代“狞厉的美”本质上是崇高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艺反映了人的理性精神,魏晋六...
关键词:《美的历程》 无我之境 魏晋六朝 人的觉醒 审美感情 有意味的形式 唐诗宋词 有我之境 
形式与表现:克莱夫·贝尔《艺术》中的“两个审美假说”被引量:4
《文艺评论》2023年第5期22-29,共8页邓丽芝 徐晓庚 
国家艺术规划基金项目“明清美术赞助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6BF076)阶段性成果。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审美假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及“艺术是对终极现实感的表达”;并认为要想获得“有意味的形式”,就要做到简化和构图,创造“有意味的整体”。贝尔既强调艺术“形式”的独立审美意义与艺...
关键词:克莱夫·贝尔 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感情 
浅析中国画的时代审美意境
《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1期149-151,共3页袁娟 
《中国美术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课题(项目编号:SDJG2021-33)。
艺术的构成,都具有审美的意味,并且每一种形式都是这意味的一部分,当把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意味的整体,这一过程就称为“构图”。在中国画历史演进过程中,章法布局建立了符合时代性审美需求的构图形式。这种形式,给出了我们...
关键词:中国画 构图 形式 意境 审美感情 
切问近思方寸间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22年第2期72-72,共1页盛元靖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 文艺批评家 创作作品 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 审美感情 切问近思 初始学习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
《读天下》2020年第5期56-57,共2页瑞雪 
唐宋文人对于"雨"意象涵咏不尽,据统计,仅《全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就有7000多处。进入古典诗词的雨,已成为诗人某些情感信息的载体,“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诗词创作中的“雨”意象在反复运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人们对...
关键词:《全唐诗》 古典诗词 诗词创作 唐宋文人 审美感情 唐诗宋词 雨意象 情感信息 
解读钱中文先生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以《灿烂千阳》为例
《新晋商》2019年第11期95-96,共2页霍世图 
钱中文先生认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以审美意识为逻辑起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富于具有张力与平衡的社会价值。文学审美意识外延的社会价值,是在诸如宗教信仰、习俗文化、家庭伦理等多方面中识别的,并且可以帮助塑造读者的...
关键词:文学作品 审美意识 社会价值 审美感情 
致乐以治心——《礼记·乐记》音乐哲学探析
《华夏文化》2019年第3期12-15,共4页陈倩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
关键词:《礼记·乐记》 干戚羽旄 情感论 审美情感 乐以治心 徐复观 审美感情 兴发感动 唯乐不可以为伪 温柔敦厚 哲学探析 
从《艺术》看艺术——浅析克莱夫·贝尔对于艺术的理解
《艺术家》2019年第7期192-192,共1页张佳敏 
一、《艺术》纵观《艺术》一书,共分为五章,其中较重要的是第一章和第四章。在第一章中,贝尔回答了'什么是艺术'和'什么是艺术的根本性质'的问题,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假说和'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终极现实或物自体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审美感情 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 克莱夫·贝尔 
认知语言观下隐喻机制的美学价值浅探——以余光中《乡愁》的意象分析为例
《汉字文化》2019年第14期59-61,共3页唐小梅 
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而被列为诗歌经典,本文从认知语言观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综合分析余光中《乡愁》里的意象,以探讨概念隐喻运用于诗歌中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隐喻 乡愁 意象 审美感情 
“课程思政”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研究
《时代人物》2019年第16期113-114,共2页李瑶钿 
在高校全部的课程教育中,都应该展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具有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利用鲜活的审美体验和认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情,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特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艺术课程 地方特色文化 审美感情 审美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