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模式

作品数:164被引量:38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邱德雄邓佑玲黄石明高蕾熊清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涪陵师范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新媒体生态艺术中的自然观
《东岳论丛》2024年第12期62-71,191,共11页孙丽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生生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ZD280);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第二批)研究课题“新媒体生态艺术中的自然观研究”阶段性成果。
新媒体生态艺术由关注生态的集体作者创作,不同作者群体对生态主题有着不同理解,其自然观通过创作过程中的主题先行和接受过程中的交互共生进行具体表达。新媒体生态艺术将自然的构成要素由实体性物质层面推到非实体性的气氛层面和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生态艺术 自然观 静观审美模式 整体性思维 
约瑟夫·科苏斯与语言学观念主义审美模式研究
《文艺争鸣》2024年第8期94-105,共12页肖伟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ZD049)的阶段性成果。
一在“二战”后的艺术史教科书叙述中,语言学观念主义(Linguistic Conceptualism)通常被视作观念主义主导性的审美理论。约瑟夫·科苏斯和他最亲密的同事特里·阿特金森(Terry Atkinson)、迈克尔·鲍德温(Michael Baldwin),以及英国艺...
关键词:阿特金森 审美模式 审美理论 鲍德温 理论先驱 观念主义 观念艺术 
一咏三叹,由景至境——《诗经·国风》中自然景观展现特征及先民审美模式研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谷光灿 王丽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094)。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
关键词:《诗经》 国风 人居环境 自然景观 审美模式 
在美华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种审美模式
《东方丛刊》2024年第1期246-266,共21页李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华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批评伦理反思”(项目编号:22CZW002);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美国华人学者批评理论对文化传统的批判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qntd60)的阶段性成果
在美华人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三种审美模式:一是坚持文学优劣判断的审美模式,二是批判东方主义的审美模式,三是以批判性视野重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政治审美模式。后两种审美模式的形成表面上受...
关键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理论转向 文学批评 审美判断 
生生之道:先秦时期的审美本体论
《中国美学研究》2024年第1期14-32,共19页黄炜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18ZDA024)阶段性成果
先秦思想中的生生之道,代表着宇宙生命的终极本源,不仅包括了从哲学层面对本体论的阐释,也包含着从审美层面对本体论的观照。从生生本体意识的缘起,到生生审美模式的建立,再到生生审美本体的形成,生生之道作为思想脉络贯穿始终。在生命...
关键词:生生之道 生生 审美模式 审美本体 
公众审美的深度唤醒与满足——试论“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被引量:1
《艺海》2024年第3期83-86,共4页唐媛 
2023年1月10日—5月3日,湖南美术馆举办的“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审美导引,形成观展过程中的审美零距离、全覆盖,实现了公众审美的深度唤醒与满足。现场观展人数超60万人次,线上同步热议,...
关键词:公共教育 审美体验 审美模式 沉浸式体验 
审美模式与环境美育——阿诺德·伯林特论作为审美过程的成功教育被引量:2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30-37,175,共9页张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ZD050)。
审美模式是人类审美体验与鉴赏的经验模型和决定要素,不仅呈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蕴含审美发生的机理、特点与规律,还连接着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至关重要。伯林特承续怀特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
关键词:审美模式 环境美育 审美场域 审美过程 教育情境 社会环境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模式
《艺术时尚》2024年第1期0018-0020,共3页刘殿栋 
哈尔滨音乐学院培育项目“基层艺术建设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PY005)。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使得音乐内容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传播,音乐传播更为快捷。同时,社交媒体的流行让音乐传播变得更加社交化和互动化,用户可以便捷地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发表评论并与其他用户进...
从短暂易逝之物过渡到永恒自在的领域——读马永波的诗
《诗潮》2023年第12期16-20,共5页张德强 
尽管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新诗实际上开启了汉语诗歌新的创作与审美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借助域外诗学与作品资源基础上发生的。无论是“五四”以来的还是新时期的诗人,在借鉴域外文本资源的途径上,主要是借助语际转换后的中译本。
关键词:汉语诗歌 文本资源 审美模式 语际转换 马永波 域外诗 易逝 中译本 
独化、玄冥与理感:《兰亭诗》山水审美模式的三个要点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11期87-92,共6页范昱杉 
《兰亭诗》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山水审美模式。《兰亭诗》将山水景物视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认为各类山水景物是平等的。诗人以主体感官直接捕捉山水景物“自陈”之理,与山水景物形成一种“玄冥”关系。《兰亭诗》的创作主体在山水审美活动中...
关键词:《兰亭诗》 山水审美模式 独化 玄冥 理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